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
红色特工任远:曾秘密护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杜重远与《新生》事件
于光远:十一届三中全会
杜重远与《新生》周刊及
最新热门    
 
毕重远:曾萌生劫持“内战的祸首”蒋介石的念头

时间:2013-01-29 20:30:37  来源:不详

  本文摘自《聆听历史细节》,王凡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7

  带着“见机行事,策动起义”的指示,毕重远返回“重庆”号。时值1948年初秋,中共策反国民党陆军大股部队起义的成功例子尚不多,更无战舰起义的先例。可受命单枪匹马在一艘有近600人的巡洋舰上组织起义艰巨任务的毕重远,当时并没有丝毫的踯蹰,他头脑中的确不曾闪现过“不可能”这几个字。或许,其间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武,可他亦不曾怀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做着一步步的铺垫。

  毕重远感到:在陆地起义,将领们的工作做通了,就基本上胜券在握了,即使有人反对,并不妨碍响应者的行动。而在军舰上则不然,环节甚多,且由操纵者直接掌握,并非上层军官一声号令,就能协调动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整条军舰都无法动作。相反只要每个环节都有起义者,即便军官反对,亦能控制军舰。由于舰上等级森严,作为普通士兵的毕重远,没有条件接近军官进行策反,惟有“士兵路线”是最稳妥和可行的。

  “必须聚拢一批 倾向革命的士兵,形成起义的核心。”毕重远想到利用舰上的小型士兵图书馆做文章。舰上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读书是水兵们一项主要消闲方式。1943年,毕重远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从事学生运动时,曾在一青年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就是在那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讲述无产阶级革命的作品,特别是他读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后,对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注: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WWw.LSQN.cn]等产生了仰慕之情和追随信念。此后,他通过这个图书馆,运用进步书籍,使更多人走上革命道路。

  当时舰上图书馆由一个叫贺志的体育教练兼管,毕重远便设法和他接近,谈体育、拉家常。渐渐熟悉后,毕重远提出当图书管理员之事。图书管理是业余的义务工作,一般人都不愿担任,贺见有人主动要求,随即顺水推舟。

  毕重远利用管理员之职,夹带购进一批中外进步书刊和革命文学名著,有意识地推荐给水兵们阅读。不久,许多水兵都读了鲁迅、巴金、茅盾、郭沫若、邹韬奋的著作。高尔基的《母亲》《童年》《大学》、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斯诺的《西行漫记》,也在水兵中悄悄传递。相反,国民党海军上方发来的反动读物,却被毕重远锁在最下面的箱子里。

  通过借阅图书,毕重远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同时从谁经常借看什么书摸清了许多水兵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筛选出追求光明向往进步的分子。这个图书馆,成了毕重远广泛接触士兵群众,凝聚进步力量,发展同志酝酿起义的媒介。

  就在毕重远为准备起义积极展开工作之际,国民党海军参谋总长突然来到“重庆”号锚地,下达了“紧急启航”的命令。军舰向北方疾驶,但广大官兵并不知道目的地是何处,更不知道他们将被推入内战旋涡。

  当水兵们再次接到抛锚待命的指令时,军舰已贴近天津塘沽港。舰上的仪仗队和军乐队随即得到准备迎接宾客的通知。一切不寻常的迹象都表明,可能有国民党的重要人物要上舰。

  下午3时左右,一艘腥气四溢的渔轮靠近“重庆”号。一个全副戎装,外罩黑色斗篷的人,在国民党军令部长徐永昌、海军司令桂永清、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簇拥下,登上甲板。毕重远这才看清,披斗篷的人是蒋介石。他面色憔悴,神情颓萎,是辽沈战局的焦灼,还是渔轮令人作呕的腥气所致,不得而知。毕重远还记得:1946年在潜艇训练班期间受其接见时,蒋介石刚刚完成内战的部署,扬言三五个月即可消灭中共,曾是那样地神采飞扬,不可一世,与此刻恰成鲜明对照。

  的确,从这年初春,辽沈战事就令蒋介石沮丧,中共军队将东北蒋军分别围困在锦州、沈阳、长春三地,欲退不能。早在抗战胜利,杜聿明赴东北接收之际,蒋介石曾命其以锦州为界,不得超越。可美国从其对抗苏联的战略出发,以美援和美式装备为诱饵,使蒋将大量精锐调出关外。此刻蒋介石追悔莫及,大骂美国人坏了他的事,以致他的看家精锐都被关在东北。但他以为:只要打破锦州之围,东北蒋军即可通过这个门,退入华北。而东北蒋军将领则认为:锦州这道门已被钉死,若要保全精锐,只有走营口,从海上撤入关内,那样“连一口行军锅都不会丢”。

  然而,蒋介石被“锦州情结”死死地缠绕,他坚信当年若不为美国所惑,由锦州而东,就不会有今日之败;同时只要掌握锦州锁钥,就能重振颓势,扭转全国战局。于是,他带着军务局长俞济时[注: 俞济时(1904—1990),字良桢,号邦梁、济士,浙江奉化县城奉南村人。投身到族叔、黄埔军官学校军需处长俞飞鹏处,得保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任蒋介石侍卫。]、联勤总司令郭忏、空军司令周至柔[注: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人。国民革命军空军一级上将。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海军司令桂永清,“御驾亲征”,前往北平。他先在锦州西南葫芦岛一线调集了12个师,然后亲飞沈阳,命令廖耀湘率13个师组成的辽西兵团,由东北向锦州推进。

  为了配合东西夹击作战,蒋介石调动了空军的大部分飞机、海军最强力的战舰。与“重庆”号同时奉命北上的,还有“灵甫”号。它们的任务,就是在葫芦岛一带,用炮火支持地面部队对塔山、高桥方面的攻击。蒋介石登临“重庆”号,是随舰前往葫芦岛,对这一线的进攻做最后部署的。

  蒋介石上舰不久,广播中通知:“领袖”要对全体官兵训话。官兵们以为他会讲讲时局,没想到他竟拿着《军人守则十二条》,照本宣科。广播传出“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齐家之本……”的僵硬语调,引起许多水兵的反感。

  此时毕重远的脑海中涌起一阵阵冲动,内战的祸首就在舰上,若趁此机会活捉了蒋介石,穿越锦西的蒋军阵地,将其劫持到解放区,这将对战争形势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呵!

  他怀着这种念头,悄悄来到甲板上,暗暗观察。他发现蒋介石歇息的后甲板司令住舱根本无法接近,蒋介石的侍卫们把半个甲板都封锁了。这时,他的头脑渐渐冷静了下来,感到刚才的闪念有些不切实际。舰上进步士兵的争取工作尚未进行,就凭个别人的一时勇武,能够实现目的吗?必须抛弃“劫持蒋介石”这个诱人的念头,毕重远再次告诫自己,一定要脚踏实地!

  10月10日,海军司令桂永清亲自坐镇,“重庆”号驶往葫芦岛港外浅海地带,用几吨重的大铁锚在舰首、舰尾固定,随即尽其所有,把数千发炮弹倾泻到塔山、高桥的解放军阵地上。

  然而,震撼舰身的炮击并没能挽救蒋军在东北的败局,却震醒了“重庆”号上越来越多正直的水兵们。他们凭舷望去,整营整团完好的士兵冲向前,待硝烟散后,便浑身血污,跌跌撞撞地败下阵。夜幕降临,伤残士兵凄惨的呻吟,牵动了水兵们的思绪。

  本来,大多数水兵是怀着建设中国强大的海军,抵御外侮、报效祖国之心赴英学习和接舰的,而如今却被迫杀戮同胞,充当内战炮灰的角色。在香港初听内战“动员”时的迷惘浮躁,此刻转为愤懑和深省。特别是在锦州、沈阳相继城破,“重庆”号的任务从辅助进攻,变成到营口掩护逃亡,看着国民党残兵败将争相登船的狼狈情景,水兵们更感到这不义的内战难以获胜。

  水兵们的反战情绪,舰方有所察觉。11月12日,舰方突然派人到水兵的住舱进行大搜查,所有水兵的吊铺、衣物箱都被翻了个遍。结果在秦勤、刘励等6名水兵的铺位中,发现了部分进步书籍。这6名水兵当即被流放到长山岛上。国民党当局原本试图以此压抑禁锢水兵的思想,却适得其反地激增了水兵们对国民党当局的怨恨。

  1948年底,“重庆”号返回上海,恰逢国民党政府为挽救经济金融颓败,于当年仲夏刚刚推行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失败,原定发行的20亿金圆券,此时已超出限额30亿,迅速贬值。价格的限制随之被迫取消,经济金融呈大崩溃之势,整个国统区民怨鼎沸,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统治行将覆灭的征兆暴露无遗。

  水兵们刚回上海,一个月的薪水竟不够买两碗阳春面,使已经积怨的人心又燃起一把涣散之火。有的人凭着在英国学到的技艺,弃舰到国外商船上当水手去了;一些水兵,寻找其他门路或回家乡设法谋生去了;还有一些思想进步的水兵,向往新的天地,辗转投奔解放区。原本六百余人的“重庆”号,开小差的几近一半,国民党海军方面,不得不从海军军士学校补充进一百五十余人。

  战争形势的发展、蒋氏政权的飘摇、广大士兵的觉醒,加之1949年初,北方的沿海各港,除青岛外均已被解放,使毕重远感到策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加紧了暗中的活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