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在“人人平等”还是“族族平等”问题上。。。
  • 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
  • 历史揭秘甘肃罗马军团是阿富汗雇佣兵
  •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 春秋战国时期王和诸侯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简介
  • 四大美女与四大名菜~~~
  • 谁是中国历史上杀皇帝最多的人?
  • 两个历史“反面人物”出人意料的结局
  • 蒙 古 族 人 名 对 照 表
  • 最新热门    
     
    “中华民族”刍议

    意识群体所做出的贡献呢?如何能把他们排斥在中华民族之外呢?(《中华民族研究》第一辑 史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有许多外籍人士,他们本身并不属于哪个民族,比如澳门还有葡京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想加入中华民族的行列,那么能拒绝他们吗?
    同时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文化种族历史与汉族等主体民族相差太远,差异太大又很难认同“中华民族”。 如此“中华民族”内涵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法概括实际情况。

    按梁启超的说法,当初定义中华民族是“是与国家等身大的、以领土为范围的“民族”,即nation。“中华民族”更重视的是领土性的属性,因此,提倡“中华民族”的实质就是按照国民国家的理论实践国家整合。通过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整合国民,进而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目的,正是为近代以来各代中国领导人所认同的以国民国家理论实现近代国家的方法。然而,让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所有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中国国民的意识,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业。这不仅是因为清王朝的统治致使藏、维、蒙等民族没有形成中国人和中国国家的意识,同时还因为国民国家=民族国家的理论导致了“民族”概念的高度-化。就内涵而言,“民族”不啻为一道城壕,强迫城内的人们进行万民一致的-认同;从外延来看,“民族”又象是一条鸿沟,阻隔人与人、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进行自然的融和同化。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强调“民族”,然而事实却是,只要提出中国只有一个民族时,就会招来“实行民族同化”的攻击;而同意中国具有多数的民族时,又必然有人以“民族自决”为招牌,使国家面临分裂的威胁。”(摘录自“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

    从“中华民族”这个名词诞生过程和当时各民族的理解来看,当时的各民族都自觉地认为“中华民族”是个由来以久,自古以来的概念。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之存在,决不是由于辛亥革命“五族共和”而出现,这也是当时各种人民的共识。对于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归向于古老的中华民族而出现的新的“中华民族”之实体。梁启超1901年《中国史叙论》中首先提出中华民族一词,文中有时指汉族有时指中国所有民族,1905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并明确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 ”1913年初,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 国”这是第一次在-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义勇军进行曲》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里都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存在的含义在内。毛泽东说:“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根据上下文“外来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毛泽东不是暗指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洲都是“外来民族”么?否则谈何“几千年”?( 《中国革命和中国-党》)。某些学者,为了重新定义“中华”、“中国”,混淆是非,偏偏以这个词汇诞生来判断其内涵实际存在,不承认“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如此华夏民族和非华夏民族就没有本体、非本体之分了。

    二、民族认同感分析

    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来自于 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包括宗教、生活习惯等)、-认同,凝聚力和排他性成正比。二战时期,德、日民族强悍的原因在于这三种认同感的高度统一。

    血缘不可变,血缘认同的凝聚力很强,从论坛“满遗”的表现更证明了血缘认同往往高于文化认同,血缘认同的民族意识高于国民意识。但是血缘认同会干扰组织整体的-利益,出现离散现象。 文化认同有持久力和生命力。但是迫于环境有可变性、可塑性特别是对于子孙后代更突出。人周围的环境在变,文化认同也就可变。其中宗教认同有专一性,排他性。-认同(利益是最根本的认同)是最高级的一种认同,-认同有时认同感极强,能压制其他认同, 但是-认同有阶段性、易变性。-认同来源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作为中华民族成员,某些少数民族其血缘、文化差异很大, 其认同感更多来自-认同。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其-认同更多来自利益,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各种优惠政策。享受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优待。

    但是作为整体上的中华民族由于国不强,民不富,个人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特别在海外的某些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人远没有西方人享受到的利益和尊严,其-认同的认同感不会太强。对于某些少数民族而言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有海外母国的认同感、自豪感,得到的利益要比作为中国人还要大,而有些国家在有意识的培养这种情绪。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的需要,他们当中某些人对于原有的优惠已经不满足了,这种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带来的-认同感更不起作用了。历史上,满族上层整体还有新疆某些少数民族群众集体叛国就是明证。 这种优惠政策带来的认同感不会持久,这是-认同本身具有的弱点。再者一般而言,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要强于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现在的政策是在加强这种本民族的认同而中华民族的认同却变得模糊。(可能他们只记得几条优惠政策和他们认为该得的实惠,就这点而言很难激发民族认同的。只会加深和激发其自身的民族认同感)。而一旦其他认同远强于-认同,原有的-认同在弱化,而强烈的本民族认同感带来新的-愿景又强化了叛离意愿。

    三、文化民族主义

    世界是在进行文化的竞争,文化的淘汰赛。很明显英语文化一支独秀,走在世界的前面。而世界上众多的落后地区的语言文化却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不是用暴力,而是自然的选择, 显然如果这些弱小民族语言要保持自己语言文字,那么就不能很好的与外界沟通,跟不上世界急剧发展的步伐,民族就会成为活标本,自生自灭。如果用主流语言和外界交流,则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难以使用,渐渐消亡,文化的消亡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真正消亡。 但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不会消失,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民族消失却难以避免。历史证明华夏文明具有世界上其他文明很少具有的优势,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最突出的,其生命力是强盛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种优势。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认为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来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复同化。形成中华民族也就是斯大林所说的“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那么56个中华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要不要统一成一种语言,统一一种文化。要不要把汉语作为统一的语言,如何把汉语和汉文化作为统一的文化,形成以汉族为核心的新的民族。如此岂不是又走到当今民族政策的反面。如果不是,离心的倾向越发强烈了。这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理论,又造成有些和汉族关系紧密,基本同化的民族又被人为分开,造成离心排斥倾向,同时由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又造成某些汉族的不满,造成自身的认同感很差,某些人改民族很随便。

    现在提倡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论仍然侧重于血缘,族群,实际上现在的某些专家学者已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以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传承华夏文明的民族国家偷偷换成了“五十六民族共和国”,五十六民族多元一体,汉族是其中普通一元。如果认为56个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甚至种族就是中华民族,那么不知道这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多个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对于有外国背景的民族其民族认同感怎么会比没有多少共同点的“中华民族”来得差?现在的民族政策是在鼓励人们区分出越来越多的民族乃至种族。于是就有人要求恢复他们犹太人的称呼。还有人要求恢复匈奴民族。这样搞下去,中国的民族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现在的民族政策只会让汉族越来越小,民族越分越细,和世界民族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离心势力越来越大,动摇汉族主体地位,继而动摇中华民族的基础。唐太宗后期眼见蛮族一再叛乱,他认识到:“中国百姓乃天下根本,四夷如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古所未有也。”,维护和平的是唐军的强大实力,而不是片面讨好胡人的政策。

    我们天天讲民族团结,可实际上民族隔阂的心理却始终存在,只有当我们不再有民族意识时,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从上述“中华民族”的困境我们可以联想到的是: 当初以“中华民族”为中国共有的族名是被各个少数民族接受认同的,这正说明了华夏文明的包容性,先进性。华夏文明被广泛接受性。“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 当时的少数民族公认汉族是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具有正统地位。而少数民族要发展要进步,就如同历史上融入汉族一样,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共同的民族。中国历史也告诉我们“文化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到了同化、融合的作用是现今的民族政策远远不及的。

    华夏文明自古就没有种族歧视这种陋习,很难被融合的犹太人在中国却被同化消亡了,犹太人在中国消亡的事实说明中国传统文明具有消除民族差别,同化各民族的能力,能融合和吸收新的民族成员,在隋朝以后,北方各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之中,在元代以后女真民族也消失了,在明代境内虽然有回族但和汉族却没有“华夷之分”,结成一体。这种民族关系是清代以后难以企及的,令人深思。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恢复“文化民族主义”,按文化认同重新划分民族。取消汉族,建立中华族,也容许人们不再填写民族。

    我们应该称赞古人的“夷夏之辨”,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文明遗产,由此汉族才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同化力最强的民族,生命力最强的民族,中华民族才能五千年不亡。 文化民族主义有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播,中华文明的扩张。近代以来,以人权、自由为口号的西方价值观统治了世界,并以此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各国在这种“舆论霸权”下显得苍白无力。 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化、道德、伦理为世界敬仰。 中华文化民族主义是中华复兴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文化民族主义”,还应看到正是“文化民族主义”,中国两度沦亡,历史上汉奸现象层出不穷。所以对“文化民族主义”如何适用当代中国还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历史上落后的小民族的消亡是必然趋势,这种消亡是以被大的先进民族同化或者说融合的方式实现的。 这种消亡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被大民族征服,另一种是征服了大民族而后被同化。就后一种而言是一种历史倒退,毫无疑问都是伴随着极大地破坏了先进民族的生产力,屠杀奴役了大量人口。在残酷的民族征服中,其自身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进化,发生了改变。最终融合入大民族中去。所以如果我们跳出了狭隘的民族观念,我们是不会赞成这种形式的民族融合的。

    我们不必过分忧虑某些少数民族会被同化掉,对于民族同化历史学家翦伯赞有如下看法:“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因为同化是落后民族加入了先进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体系,就是落后民族文明化。同化虽然大半带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但仍然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因为同化是落后民族加入了先进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体系,就是落后民族文明化。”(见《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关于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列宁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陷入民族主义的泥沼就不应该反对资本主义的民族同化。不但不应该反对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同化,封建时期的民族同化也不应该反对。”(《列宁全集·第二十卷》)那么我们更不用担心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同化现象,而世界的未来就是天下大同。

    四、民族英雄论

    爱国主义思想大量涌现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大量的抗敌英雄传奇,以及大量的诗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好素材。这也正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和外族压迫下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关于民族英雄的争论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疑问:

    (一)、没有女真、蒙古族的中华民族还是不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否必定是一个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国家观念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古代有没有民族英雄?

    从前文论述“民族国家”的定义来看是勿庸置疑的。(见《中国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吗?中国、中国历史是什么?》)

    (二)、 民族英雄是“民族国家”的英雄还是“政权国家”的英雄?

    民族英雄不应该是“政权国家”的英雄,比如三国英雄就不是,民族英雄应该是“民族国家”的英雄。
    (三)、民族英雄是跨历史时空的吗?

    民族英雄等词汇是不能排除其历史背景的,一旦排除其历史背景,自然闹出“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同近代不同,在近代以前中华民族是“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发生内容上的变化,“民族英雄”的标准也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出现的民族英雄的争论,其问题在于三点,其一用当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套用到古代,漠视其概念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其二 不适当的把近代以来的新民族主义标准强加到古代。漠视“文化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不同。其三、 文化民族主义贯穿整个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众基础,深深刻在海内外华人的心中,是我们这个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几个官方“专家”为了“现实-”的需要,漠视其存在,轻易地否定,显得既无知又无识。由于他们对文化民族主义在海内外华人心中的地位茫然无知,导致官方和民众对“民族英雄”的理解出现巨大落差。

    (四)、如何理解“民族英雄”

    从前述得知,“中国”、“中华民族”都是有历史感的名词,不同时代的“中国”、“中华民族”含义是不同的。 而“英雄”这个称呼不光有历史性还有时代感,社会在进步,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变化,20世纪前不知道有“航天英雄”。现代社会不会把“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再称为“英雄”。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是没有道理的,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又是不确切的。所以当问到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时,应该这样回答:岳飞是宋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同样道理,抗战时期的英雄也要加入时间定语称他们是抗 日 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虽然有历史感和时代感。但是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是跨时代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们的原因。

    五、文化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凝聚力。

    弘扬和保护中华文化、保卫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就是爱国主义。凡是对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而保卫中华文明为主体的民族国家不受异族入侵和破坏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常常在媒体上看到“中华民族凝聚力”,那么这种“凝聚力”来自何方呢?我认为它来自在共同伦理道德基础上对文化和文明的认同,尤其是共同的价值观,“是非善恶”标准的一致。决不能因为团结少数民族,为满足某些少数民族精英的虚荣心,颠倒是非善恶的标准。是非善恶不分只会人为增大彼此间的隔阂和仇视,把“统一”看成最高准则的实用主义史学一直做的就是这种蠢事,破坏着民族凝聚力。

    六、当今民族政策的忧思

    随着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增强,对自身祖先的认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葛剑雄不是代表少数民族反对国家公祭黄帝吗?在民族意识增强的今天,岳飞成了“种族主义者”,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成了大汉族主义的代名词,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是不能宣传。今天再读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彭湃胸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是想到的是是不是侵犯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犯了“大汉族主义”。“汉武大帝”要批判,但是少数民族的造反首领,无一例外的被拔高、歌颂了。甚至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因为有民族政策问题不能批评,只能歌颂。这都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的后果。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主体和非主体不分。增加的是分裂意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政策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在其几十年的历程中,片面强调的是国家统一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在文化和血缘上的各民族自我意识却在逐渐强化,当-认同瓦解之后,各民族的文化和血缘认同上就出现了巨大的不一致,导致国家解体、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了,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摔成八瓣。凡是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总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民族分裂的困扰。现行的国内民族自治政策,各个民族和地域紧紧相联,无疑强化了民族占有意识。 加上各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各民族地区内公民权利并不相等。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出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共和国,甚至成为56个民族邦联国的潜流。发展下去就离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前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道路不远了。

    就这点而言,以倡导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民族多种族的美国却毫无解体之忧。从当初的联邦走到今天越来越团结统一的美利坚。这值得我们深思。

    后记: 北大马戎先生写的:“少数民族问题的‘去-化’”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本文观点一致,值得思考。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