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孝敬帝之死
  • “锄禾日当午”的作者
  • 孙思邈年寿
  • 冼夫人的姓
  • 摩尼教何时传入中国
  • 永泰公主死因
  • 元稹有没有“变节”
  • 三国历史何以独具魅力?
  •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
  • 梁祝生平素未谋面 清官侠女阴配同穴?
  • 最新热门    
     
    刘备如何识诸葛

    淡。不料,诸葛亮分析时局,提出“游户自实以益兵众”的对策,讲得头头是道,且多合刘备之意。刘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鱼豢所记并非孤证,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记载。由此,人们对“三顾茅庐”说产生了怀疑:建安十二年(2O7),诸葛亮才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已有一定实力的“皇叔”刘备,岂肯如此屈节?诸葛亮既然有腾飞之志,又以为刘备值得辅佐,何必两次避而不见?

      有的学者认为,“晋见说”符合历史真实。理由如下:一,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高卧隆中,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当时曹操、孙权各有智囊集团,刘表并无雄才大略,不能给诸葛亮施展抱负与才能的机会。而刘备虽寄人篱下,但声名远扬,不失为人中之主,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标准。因此,当曹操旌旗南指的燃眉之际,诸葛亮北行见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得到刘备赏识,是完全可能的。二,鱼豢《魏略》成书早于《三国志》,作者是当代人录当代事,所获史料相对《三国志》而言,较为可靠。旦《魏略》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此书最多,西晋史家司马彪经审慎洋察,也取鱼豢之说,可见此说可靠。至于陈寿《三国志》为什么取“三顾”说,一则是取之于《出师表》,再则是因此说更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更能显出刘备的德行与诸葛亮的清名。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作“三顾茅庐”说,用意在于强调自己推行的方针策略,是先帝所赏识、肯定的,以此统一军心、民心,激励斗志,以期完成北伐大业。

      还有人持两可之论,认为“三顾茅庐”与“亮诣备”,均有可能。清洪颐煊《诸史考异》云,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以礼待之,但并未十分器重他。后经徐庶推荐,刘备才三顾见亮,两人情好日密,备委亮以军国大计。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亦甚为感激,因而记人《出师表》,使人忽视了“三顾”前的“晋见”。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故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由于刘备求贤若渴、谦逊待人的风度,更符合社会心理,因此“三顾茅庐”说压倒“北行见备”说而广为流传。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毕竟是要严肃考证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