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一代枭雄成吉思汗猝死六盘山之谜
  • 端午的来历
  • 铸剑师揭秘越王勾践剑“再造”术
  • 唐玄宗为何迷恋杨玉环
  • 国外如何评价中国隋唐帝王
  • 始皇帝的穷奢极侈生活对秦帝国的影响
  •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 汉武帝为何耗资巨大攻打匈奴
  • 汉朝与罗马的技术谁更发达
  • 大唐盛世黑人也有贡献
  • 最新热门    
     
    社会舆论与王朝兴替——以秦汉为例

    造“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之类的异象,煽惑人们的情绪;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项燕之子项梁听取谋士范增建议,将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也是为了“从民所望”。

       刘邦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也与其重视舆论导向有关。《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后,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结果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项羽入咸阳,“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令“秦人大失望”。关中舆论对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评价,实际上已经为日后楚、汉之争的胜负归属埋下了伏笔。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害死了时为“天下共主”的义帝。刘邦抓住这一“时机”,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并遣使将项羽的恶行遍告诸侯,实际上取得了舆论先机,为最终战胜项羽增加了筹码。

      两汉之际

       西汉后期,借灾异言政事之风颇为盛行。由解释灾异形成的意见,往往具有批评时政的作用。持续不断的批评,使最初的个人言论逐渐蔓延成普遍意见。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汉祚的舆论也在缓慢发展。在官方言路上,昭帝时,鲁人眭孟对当时的一些异常自然现象,以《春秋》推意,得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建议汉帝禅位。哀帝时,夏贺良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在民间,元、成之际的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暗示着汉家国运在劫难逃。建平四年,全国范围内的“行西王母筹”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心摇荡的社会心理状况。舆论领域内的种种迹象表明,延续了近二百年的西汉王朝正在步入衰微末世。

       在王莽由辅汉进而代汉的过程中,来自社会舆论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为王莽造势的上书者动辄上万,好事者不断制造“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金匮策书”之类的符命,为王莽代汉推波助澜。王莽本人也有意识地利用并制造舆论,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登上了-神坛。王莽试图顺应舆论,通过复古改制来整治西汉后期以来的积弊,但恢复“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改革货币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招致混乱,引来非议。《汉书·眭弘传》记载,始建国二年,一个名叫碧的疯癫女子在长安道路高呼:“高皇帝大怒,趣归我国。不者,九月必杀汝!”天凤二年,“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这些事件表明,曾是众望所归的王莽,如今沦为社会舆论抨击的对象。数年之后,新莽政权这个被舆论捧举起来的政权,又在舆论与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从历史舞台上迅速地消失了。

       刘秀势力的崛起与壮大,也与社会舆论的支持分不开。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两条谶语,一条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一条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客观上为刘秀起事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刘秀羽翼渐丰之后,遂以“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为由,正式即皇帝位。在出兵平蜀之前,刘秀与公孙述之间还进行过舆论交锋。公孙述据蜀地自立,利用图谶符瑞制造舆论,还“数遗书中国”,将以上内容传播至中原,“冀以感动众心”,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从“帝患之”这条史料来看,公孙述的舆论攻势大概取得了一些效果,故使刘秀心生忧虑。在积极筹备武力征讨的同时,刘秀致信公孙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并署名“公孙皇帝”,对公孙述的说法进行驳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