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梁启超和严复关于文风雅俗的辩论
  • 清代小说如何由繁荣而衰退
  •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 东晋寻阳陶氏家族的变迁
  • 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
  • 关于唯物史观流行理论的几个问题
  •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疏解(二)
  • 历史研究法
  • 汉朝与罗马的技术谁更发达
  • 社会舆论与王朝兴替——以秦汉为例
  • 最新热门    
     
    《包山楚简》“{言菐}”义解诂

    12简)

      2、五师宵倌之司败告胃(谓),卲行之大夫吟执其倌人,新俈迅尹不为其{言菐}。(15简反)

      3、八月己巳之日,郧(员换云)司马之州加公李瑞、里公隋得受期。辛未之日,不{言菐}陈宔醀(酉换首无点)之伤之古(故)以告,阩门又败。(22简)

      4、八月辛未之日,郧(员换云)司马豫之州加公李逗、里公隋得受期。癸酉之日,不{言菐}陈醀(酉换角)之伤,阩门又败。(24简)

      5、八月癸酉之日,邸阳君之州里公登贝+妟受期。乙亥之日,不以死于其州者之{言菐}告,阩门又(有)败。(27简)

      6、八月戊寅之日,郧(员换云)司马之州加公李偳、里公隋得受期。辛巳之日,不{言菐}陈醀(酉换首无点)之伤以告,阩门又败。(30简)

      7、八月丙申之日,霝里子州加公文壬、里公苛赃(贝换言)受期。九月戊戌之日,不{言菐}公孙琥(王换幸)之侸之死,阩门又败。(42简)

      8、九月辛亥之日,喜君司败史善受期。丙辰之日,不{言菐}长陵邑之死,阩门又败。(54简)

      9、宋客盛公邉莅楚之岁,屈奕(大换示)之月戊寅之日,邑+足昜公命郚国之客蔁剡、尹癸{言菐}之,东敔公鮽(鱼换害)痹、敔司马阳牛皆言曰:促(人换邑)昜之诰倌黄齐、黄皆以曰固之爨月死于小人之敔、卲戊之芙邑。(125简)

      10、东周之客许裎至(致)胙于戚郢之岁,夏夷之月癸卯之日,子左尹命漾陵之邑大夫{言菐}州里人阳鎆之与其父阳年同室与不同室。(126简)

      11、羕陵邑大夫司败{言菐}羕陵之州里人阳鎆之不与其父阳年同室。(128简)

      12、夏夷之月癸卯之日,戠言市以至,既涉于乔与、乔差,仆受之。……其{言菐}戠言市,既,以逅郢。(128简反)
         13、东周之客许裎归(馈)胙于戚郢之岁,夏弈(廾换示)之月癸丑之日,阴司败某倝告汤公竞军言曰:执事人属阴人桓(木换亻)娟(女换米)、苛冒、舒舟、舒裎、舒庆之狱于阴之正,使听之。舟、裎皆言曰,苛冒、桓(木换亻)卯并杀舒肕(月换日),小人与庆不信杀桓(木换亻)卯,卯-。桓(木换亻)娟(女换米)、苛冒言曰,舒庆、舒裎、舒舟杀桓(木换亻)卯,庆逃。夏夷之月癸亥之日,执事人为之盟证。凡二百人十一人既盟,皆言曰:“信{言菐}闻智(知),舒庆之杀桓(木换人)卯,舟、呈与庆皆。”“{言菐}闻智(知),苛冒、桓卯不杀舒肕(月换日)。”舒裎执,未有断,越宇(于换佝)而逃。(131、136、137简)

      14、鄢邑大夫命少宰尹佻(人换邑)詉噗(口换言)闻大梁之戠奋之客苛坦,苛坦言胃(谓):鄢攻尹屈惕命解舟、厘(里换贝)舟、载(车换纟)司舟、舟戕(戈换斤)、车辖圣(又换夂)戕(戈换斤)、宋中之戕(戈换斤)古、戕(戈换斤)坉(上加宀)、竽驲倌、竽倌之奋贷(代换戈)解。(157简)    

      关于这个字的释读,先后提出了多种意见。(1)《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释文楷定作“譵(无寸)”,读如“对”,解释为“应对”。(2)刘信芳《包山楚简司法术语考释》(《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也楷定作“譵(无寸)”,读如“对”,但解释为“审理对证”。(3)葛英会《包山楚简释词三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楷定作“{言菐}”,读作“蔽”,认为是“判断、判决”的意思。(4)胡平生《说包山楚简的“嶫(山换言)”》(《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系编,1997)楷定作“嶫(山换言)”,认为是“验”的假借字,具有“证”“征”“效”等意义。(5)董莲池《释楚简中的“辩”字》(《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释作“辩”字,认为是“明察”的意思。(6)陈伟《楚简与楚史研究》(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1年度第一回例会”报告,2001)认为例13中的“{言菐}”是“窃”的假借字,作谦词用。(7)黄锡全《楚简“谛(帝换带)”字简释》(《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释作“谛(帝换带)”字,认为是审查、审问的意思。(8)广濑熏雄《包山楚简に见ぇゐ证据制度につぃて》(《楚地出土资料と中国古代文化》,汲古书院2002)楷定作“譵(无寸土换又)”,认为是“察”的假借字,表示“调查”的意思。

      以上各说,就字形论,葛英会的楷定比较忠实;以释读言,广濑熏雄的“察”字说较为有据;而论意义,则都沾了点边却并不确切,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广濑氏读“{言菐}”为“察”的根据是裘锡圭先生的郭店楚简按语。《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98)《五行》篇:“思不清不{言菐},……清则{言菐},{言菐}则安”,马王堆帛书《五行》中相应的句子作“思不睛不察,……睛则察,察则安”,于是郭店简《五行释文注释》注释[七]引裘说:“裘按:帛书本与此字相当之字为‘察’,简文此字似亦当读为‘察’。此字在包山简中屡见,读为‘察’,义皆可通。在郭店简中,此字及以其右旁为偏旁之字尚见于《语丛一》等篇。”《语丛一》六八简原文作“{言菐}天道以化民气”,其注释[一五]云:“裘按:此简第一字,与《五行》当读为‘察’之从‘言’之字基本相同。不过右旁下部有从‘又’从‘廾’之别,疑亦当读为‘察’。”根据异文而用“察”的词义来解释“{言菐}”无疑是可取的,但异文之间可以是异体字关系、同义词关系,未必一定“{言菐}”就是“察”的假借字,在不知道“{言菐}”字的结构、读音和本义的情况下,断定“{言菐}”是“察”的假借字也许符合事实,但理由并不充分不过我们可以说“{言菐}”是跟“察”功能相当的一个字,因而可以按照“察”的词义来解释“{言菐}”。

      尽管由于异文的帮助我们知道了“{言菐}”字可以按“察”词去理解,但在不同语境中也还有个义项的选择问题。裘先生只说包山楚简里的“{言菐}”“读为‘察’,义皆可通”,却没有说明究竟是什幺义,广濑先生则明确指出包山简里的“{言菐}”也就是“察”都是表示“调查”的意思。“察”当然有“调查”的义项,“侦察”的“察”就是这种用法。但我们认为这个义项并不适合包山楚简的辞例,至少不能算确切。“调查”多用于未知事件,往往在无目标、无线索的情况下通过多方“调查”和反复“调查”才能了解事情真相。而包山简的语境并非如此。例如15简反的“新俈迅尹不为其{言菐}”所言事情在15简至17简有交代:   

      仆五师宵倌之司败若敢告视日。卲行之大夫盘坷(土换力)吟执仆之倌登屪、登期、登仆、登臧而无古(故)。仆以告君王,君王属仆于子左尹,子左尹属之新俈迅尹丹,命为仆至(致)典。既皆至(致)典,仆又(有)典,卲行无典。新俈迅尹不为仆断。   

      可见这个案件的关键是看“有典”“无典”,即所执之人在谁的名籍上,原告强调自己有典而对方无典,新俈迅尹在左尹的命令下已经调来了诉讼双方的“典”,只要核实一下就可以断案,根本不需要“调查”。如果说“致典”就是调查,那已经调查了,更不能说“不为其{言菐}”。这里一说“不为其{言菐}”,一说“不为仆断”,“{言菐}”和“断”是紧相关连的两道司法程序,“{言菐}”指审查、核实,“断”指判决。不核实当然无法判决,不判决意味着尚未核实。司败若不担心核实,只在乎判决结果,所以自述时强调“不为仆断”;而司法人员转述这件事时,关注的是为什幺没有断,重点在核实,所以说“不为其{言菐}”。这两种说法的大意相同,但侧重点不一样。有人从异文的角度,根据“断”推论“{言菐}”是判断、判决的意思,其实也不准确。

      因此我们认为,包山楚简中的“{言菐}”其基本含义是“检验,核实,确认”,相当于“检察”之“察”,与“检”是同义词。《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传》:“骠骑执法以检下。”注:“(检)犹察也。”“检”有查验、核实的意思,《晋书·束皙传》云:“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察”也有这样的用法,如《吕氏春秋·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这个“察”就是指对“传言”的核实和检验。《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察”正是指对案件的核实。庄公的意思是,作为国君,对报上来的大小案件应该争取一一核实才加判决,即使限于时间精力而有的不能核实,也要根据情理决断,不能随便马虎,所以曹刿称赞这是“忠之属也”。现代的“检察院”主要职能就是检审核实被控告的犯罪事实,然后批准逮捕或提出公诉,而调查取证主要是公安局和警察的事,审理判决则是法院的事。如果把司法程序大致分为调查、审核、判决三个阶段,包山简“{言菐}”的通常用法应属于第二个阶段,是指对已知的证据或事件的检验核实确认,不是无目标的初始调查。如例1是核实郜室人某廑的名册是否在漾陵之三玺,结果“启漾陵之三玺而在之,某廑在漾陵之三玺间御之典匮”。例2是要求核实登屪、登期、登仆、登臧等人是在五师宵倌之司败若的名册上还是在卲行之大夫盘坷(土换力)的名册上,结果新郜迅尹丹虽然从当地官府调来了各自的名册,却没有及时进行核实确认。例3、例4、例6则要求对陈醀的伤势及受伤的原因(这原因应该已由当事人说明)查验核实,结果没有记载。例7、例8、例9是要求核实公孙琥(王换幸)之侸、长陵邑、及促(人换邑)昜之诰倌黄齐、黄等人是否确实死亡,结果前两人没有记载,而黄齐和黄“皆以曰固之爨月死于小人之敔、卲戊之芙邑”。例10要求核实州里人阳鎆是否跟他的父亲阳年同室而居,例11则是对核实结果的交代:“阳鎆之不与其父阳年同室”。例12有残文,语意欠明确,但“其{言菐}戠言市”应该是向“以至”的戠言市核实有关案情或证据。例14“{言菐}闻”连用,“闻”当读为“问”,这里也是验问、核实义,亦即本来知道了事情经过,现在只是叫苛坦来问问,核实一下而已,所以苛坦“言胃(谓)”,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述说了一遍。可见这里的“问(闻)”跟通常一问一答的问实际含义不完全相同。例5的用法比较特殊,但仍然是“查验、核实、确认”的意思,只不过用做名词,指查验报告或核实结果。

      值得讨论的是例13。所言事件前文也有交代,见132—135简:   

      秦竞夫人之人舒庆坦处阴侯之东邛(工换穷)之里,敢告于视日。阴人苛冒、桓(木换走)卯以宋客盛公邉之岁刑夷之月癸巳之日,并杀仆之兄肕(月换日)。仆以诰告子郧公,子郧公命隈右司马彭怿为仆券等,以叙侌之勤(力换攵)客、侌侯之庆李百宜君,命为仆搏之,得苛冒,桓卯-。勤(力换攵)客百宜君既以至(致)命于子郧公,得苛冒,桓(木换人)卯-。子郧公属之于侌之勤(力换攵)客,囟(使)断之。吟(今)侌之勤(力换攵)客不为其断,而倚执仆之兄裎,侌之正或执仆之父周(周换舟)。苛冒、桓卯并杀仆之兄肕,侌人陈觱、陈旦、陈越、陈隘、陈宠、连利皆智(知)其杀之。仆不敢不告于视日。  

      这里说“苛冒、桓(木换走)卯并杀仆之兄肕(月换日),侌人陈觱、陈旦、陈越、陈隘、陈宠、连利皆智(知)其杀之”,而桓(木换亻)娟(女换米)、苛冒说“舒庆、舒裎、舒舟杀桓(木换亻)卯”,那幺究竟谁杀了谁呢,所举证人是否真的知道事情真相呢,需要对证人进行核实。所以“执事人为之盟证”,要求证人对自己知道的情况加以确认。证人们盟誓后都说:“信{言菐}闻智(知),舒庆之杀桓(木换人)卯,舟、呈与庆皆。”“{言菐}闻智(知),苛冒、桓卯不杀舒肕(月换日)。”这次行动对办案人来说是核实,对证人来说是确认,都不是对新情况的调查。如果像广濑先生那样认为“{言菐}闻智”是“调查し、问ぃただし、知ってぃゐ”的意思,除了句法上把“{言菐}闻智”当作并列的三个词语难以讲通外,关键问题还在于这些说话者的身份是证人,他们不是办案人员,凭什幺去“调查、审问”,而且很难想象在司法上对一个疑犯明确的案件会动用两百多人去进行调查!这样的解释一定不符合原意。黄锡全先生《楚简“谛(帝换带)”字简释》把“{言菐}闻智”解释为“审问便会知道”“审问结果得知”,这“审问”如果是指说话者自己,那同样无法回避上述问题,如果“审问”是对办案者而言,那显然也不符合盟誓证词的要求。还有陈伟先生《楚简与楚史研究》把这个用例中的“{言菐}当作“窃”的假借字,解释为谦词。“{言菐}是有可能借用为“窃”,但如果“{言菐}”是谦词“窃”,按古文习惯当用于“信”前,而且这里显然不是证人们的原话,“皆言曰”只是记录者的概述,实在没有用谦辞的必要,包山简其它众多的证人语言也不见有类似的谦辞。

      那幺能否按我们上面的意见,特别是像例14那样,也把“{言菐}闻”当作核实验问来理解呢,显然不能,因为这些话是模拟证人们的口气说的(“皆言曰”),他们能自己跟自己核实问验吗,而且怎幺跟“知”联系讲通呢?如果“{言菐}闻”的对象是别人,那同样不符合证人的身份。所以例13的“{言菐}闻”似乎应该不同于例14的“{言菐}闻(问)”。我们认为例13的“{言菐}闻”应该是“知”的方式,即我们确实知道,怎幺知道的呢,“{言菐}闻[而]知”。“{言菐}”当训观察之察,“看”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微察”就是偷看,暗中观察。“闻”则无需改读,就是“听”闻的闻。这里的“看”和“听”是选择关系,不是同时必备的,因为不可能两百多人都看到-现场,有的只是听说而已。由此可见,“皆言曰”后面所引的话其实并非证人们的原话,事实上不可能两百多人都说完全相同的话,这里只是综合证人们的证词,模拟他们的口吻概括地表达出来而已。证人们有的说亲眼看见是谁杀了谁,有的则说听说是谁杀了谁,其中的“谁”是一致的,基本事实是确定的,所以记录者就概括起来表述:“他们都说,确实看到或听到因而知道是某人杀了某人,而谁并没有杀谁。”如此理解,庶几能文从字顺且合情合理,但跟例14的“{言菐}闻”难以协调,心中仍觉不安,期待同仁提出更高明的见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