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中国历法与伊斯兰教历法之不同
  • 春秋霸主制与希腊联盟制的异同
  • 西周与埃及文化的异同
  • 文明的起源之六人牲人殉的发端
  • 文明的起源之五贫富的分化
  • 文明的起源之四礼制的形成
  • 文明的起源之三城市的出现
  • 文明的起源之二文字的产生
  • 文明的起源之一金属的使用
  • 文明的起源
  • 最新热门    
     
    从结构上看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

    三公代替了丞相,三公任轻,机事专委尚书,成为内廷的“秘书处”。内朝与外朝的两橛结构,使西汉君相共治二元权力中心,分解为内外对抗的二元权力。东汉外戚宦官,其实都依附君权而取得权力。东汉教育,较之西汉,多了地方学校与私家讲学,后《汉书·儒林传》中,名师宿儒,从学者动辄千百,于是汉代知识分子的数字大增,其中不能挤入文官行列者也为数不少。这些知识分子,成为权力结构之外的一股社会力量。清议月旦人物,乡评里选,知识分子自己取得了评定等次的自主权。西汉察举制代表的参预问政,遂一变为儒生批评时政。政权与学术成为对立面。党锢之祸是政权与社会精英对立的极化。汉代复杂体系的领导阶层,因此而丧失功效(dysfunction)。

        东汉的覆亡,在中国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秦汉秩序,曾经历过赢政新莽两次变局,但是汉承秦旧,光武也是"中兴",原有的格局体制,均未崩坏。东汉之亡,中国进入完全不同的情势。范晔著《后汉书》以前,已有谯周、谢承、薛莹、华峤、谢沈、司马彪、袁山松、袁宏、张璠诸家著作,实即反映了三国以至南北朝间,历史学家对于东汉覆亡,有极深的感受,都企图对这一次翻天覆地的变故,提出一番解释。范晔在其《狱中致甥侄书》,自白其撰作的心情,引《过秦论》为比喻。汉初著作,于赢秦之亡,多所讨论。贾谊一论,著名当世,长留史策。范晔以此自况,也是为了对一段划时代的大变化,有所解释。《后汉书》列传,列党锢、宦者,两传当是他于汉亡原因,特加注视的问题。西羌一传,又有长论,也是为了解释羌乱对于汉亡的影响。循吏酷吏两传,也许是沿《汉书》之例;但是他将郭躬、陈宠合为一传,代表专业文官,邓彪、张禹等人合为一传,代表与世浮沉的官僚,则似乎是说明文官体制的正负两个面貌。王充、王符、仲长统合为一传,特别大段征引仲长统的议论,崔骃传中,附列入崔实的议论。凡此都可以解释为范氏自己的历史解释。相对言之,黄巾起事,是汉末大事,范氏却只在灵帝纪、皇甫嵩、朱、卢植诸传有关纪传中叙述,并末列为专传,可能反映范氏史法,以为民间起事,是朝代覆亡的病象,而不是病因。

        综合言之,范晔的解释东汉之覆亡,当在宦官外戚败坏朝政,而于维护儒家理想的力量,(如特立独行之士)及大规模的抗争活动(如党锢),又三致意焉。
     
        东汉有识之士,颇有人已经注意当时的问题。王符《潜夫论》,指陈朝廷用人不当,效率不彰,贵臣用事,社会风气浮奢。仲长统注意到政府荒废庶政,宠任贵戚,四夷侵略,而豪人纲殖,平民困穷,百姓离散,人口减少,田无常主,民无常居,朝廷用人施政,事归台阁,不在三公,外戚宦竖,作威作福,饥馑疾疫,重之以军旅扰攘,人不聊生。当时似已有一种末世的无力感,是以崔寔感叹,“方今承百王之敝,值阨运之会”,认为是由于陞平日久,俗敞政衰,盼望复五等之爵,立井田之制。他的意见,大致仍将衰败的原因,归诸政事不良,贤人不用,贵贱不齐,贫富不均。

        归结当时人的意见,汉之将衰,大致由于-与经济的原因,导致社会上财富集中,亲贵专权,豪族擅利,百姓困穷的局面。这些弊病,与西罗马内部的情形,也十分相像。

        上述情形,当是东汉衰亡之内伤征象。在"外感"的片象部分,西羌的动乱,使中国大受其困,董卓兴起,也是羌乱的背景下,始成凉州军之祸。不过,羌人的力量其实不大,既不具备有力的国家组织,人口总数也不多。羌人起事,大多是边吏不善抚循,官逼民反,众羌蚁聚狼奔,并无军旅组织,也没有良好的装备。东汉能够有力量击败强大的匈奴,却困于西羌,则实在说不过去。同理,西罗马能够征服高卢,占领东欧及中亚,罗马军团,东征西讨,无往不胜,自然有相当的战斗力。日耳曼部族,也与西羌相似,最初只是附塞的族群,据估计,日耳曼部族人口,不过罗马人口百分之五。人口不多,单位散漫,对罗马有骚扰之患,而不致于将罗马崩溃。至于天灾,罗马曾有火山爆发,土壤恶化。中国曾有北旱南潦,灾荒不断。公元第二世纪大疫,从中东Parthia开始,向东西双向蔓延,东西地均受其害。罗马帝国与汉代中国都是广土民众,跨州连圻,一时一地的灾难,史不绝书,人口增减也是区域性的现象,不是全面的减少。因此,天灾如饥馑疾疫,即使在西罗马与东汉,确实相当扰人,却也未必能造成持久而广泛的伤害,足以拉垮庞大的帝国。

    一九九六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