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完整版)
  • 儒学的终结
  • 余英时先生近来对朱熹的研究
  • 从结构上看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
  • 比较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之内外原因
  • 周人的天神与两河、埃及神祇的比较
  • 西周与两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 划分阶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
  • 从世界史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史
  • 活易死难的中国人
  • 最新热门    
     
    古代东亚大陆与中国原始社会(三)

    公邑,共同体已不能用公费维持三老生活,而使“三老冻馁”(《左传·昭公三年》),因而黄河流域的村社共同体就逐渐消逝了。但是象这样的共同体,在楚东江淮流域并未绝迹。在春秋战国时代,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如鲁、卫、郑、蔡、宋等国,皆包括在此十二国中,这里还存在许多村社共同体。他们虽处于齐、楚、吴、载几个霸国之间,只是在维护其仅足自给的简单生活条件下,保存其内部组织,是无力也不能去抵抗霸国,谁强就服属于谁。老子为楚之苦县人,原属陈国(今安徽亳县地),他所反映的反战与小国寡民思想,就是在这种村社共同体基础上产生的。

    据《老子·德经》:“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此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今本增不字,已失老子原意),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纵使有可以杀伤十百人的利器,也是无用的。重死而远徙,就是不抵抗主义,谁来服谁,再不得已,就远徒他乡丛薄之中。战胜者既无从追捕,则虽有舟车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也无所陈之。他们远徙之后再建家园,从头做起,再回到原始社会,复结绳而用之。在闭塞,孤立的村社中,过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古代地旷人稀,大有可以远徙处所。战国之于中、黔中的村社共同体,一部分就是江淮流域的村社人民,在那里重建的家园。

    新建起来的村社共同体,只要不受外来干扰,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劳动中,是会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园的。《汉书·地理志》说:“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以鱼猎山伐为业,果菰臝蛤,食物常足,……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在和平环境里也可以出现几个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乐土。所以晋太元中(376-396)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也不是乌托邦,而是村社共同体存在之中的某些客观事实的反映。

    古代村社共同在保持合耦共耕中,其贫富的分化,私有制的出现,也都是处于刚刚萌芽状态。因此在战国时代,在楚国境内也产生一种称为“神农之言”或“神农之教”的学说,这是以楚之村社共同体为背景的。《吕氏春秋·爱类》:“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就是一个以一夫一妻,男耕女织相结合而仅足自给的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没有剥削的“贤者与民共耕而食”的社会。

       中国古代村社共同体的存在,史籍中有很多有关记录,但人们多是习焉不察。例如:古以三十里为一舍,军队师行的信、次是以三十里为倍数,《诗·噫嘻》歌颂周成王亲耕籍田也是“率时农夫……终三十里”,说明人民私田也是在三十里之内。三十里就是古代一个共同体的生存空间。此外,《石鼓文》也说“为卅里”;《蛮书》说南诏每一佃农“每一佃人佃,疆畛连延,或三十里”。这都是说明农民耕田是分配于三十里之中,这是受古代共同体制约的。

       周初一个共同体,大约以百室为率,可以形成四个合偶共耕组。一夫所能耕种的最高限额是百亩,周初彻取一千亩为徭役地租,剥削还算轻微,于是出现“十千维耦”,“千耦其耘”的场面。这样的合耦共耕,也出现《诗·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的安宁自足的共活。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从这样的村社共同体发展起来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