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康熙为什么叫“玄烨”
  • 《中国历代王朝简史》(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简史)
  • 巨鹿之战——大秦最致命的一击
  • 《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
  • 辛酉政变
  • 留学生与晚清社会的变迁
  • 同乡、同里与异性丘里
  • 垂帘听政
  • 秦朝大事记
  • 历史上匈奴人去了哪里
  • 最新热门    
     
    萌古考

    源为嫩江,即《魏书·失韦传》之难水。此《传》之那河,《元朝秘史》之纳浯河也,而此那河在忽汗河前。忽汗河者,今之呼尔喀河。然则此《传》之那河,非谓其下流之混同江,而谓其上流之嫩江也。然额尔古纳河与嫩江实不相通,故日本津田博士(左右吉)勿吉渤海诸考,以此《传》所记为出传闻之误,其说是也。然则望建河只是额尔古纳河之古名,不兼黑龙江、混同江言之;蒙兀室韦亦只在额尔古纳河之下游,然后后来蒙古住地在额尔古纳河敖嫩河流域者,始可得而说矣。

        《五代史记·四裔附录》引胡峤《陷虏记》:契丹东北至袜劫子,其人髦首,披布为衣,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遇人辄杀而生食其肉,契丹诸国皆畏之。契丹五骑遇一袜劫子,则皆散走。其国三面皆室韦。

        按此袜劫子,日本箭内博士(亘)《靺鞨考》以《辽史》之梅里急、《元朝秘史》之蔑儿乞惕当之。然元初篾儿乞惕住今色楞格河流域,远在契丹西北,与此记东北之说不合,其左右亦绝无室韦部落。惟《唐书》之蒙兀室韦,则西有大室韦,北有落俎室韦,东亦与兴安岭东之室韦本部相望,与三面皆室韦之说合。又《唐书地理志》载贾耽《入四夷道里记》云:俱轮泊四面皆室韦,蒙兀室韦在出俱轮泊之望建河南;又南与契丹接,故云其国三面皆室韦矣。然则袜劫子殆即蒙兀室韦之讹转,后世所以称蒙古者,口梅古悉、曰谟葛失、曰毛割石、曰毛揭室、曰毛揭室韦、曰萌古子、曰肓骨子、曰蒙国斯、曰蒙古斯、曰萌子、曰蒙子,皆与此袜劫子之音相关系,似不能以梅里急、蔑儿乞惕当之也。

        《契丹国志》(二十二)四至邻国地理远近,正北至蒙古里国。国无君长所管,亦无耕种,以弋猎为业,不常其居,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而已。不与契丹争战,惟以牛羊驼马皮毛之物与契丹为交易。南至上京四千余里。

        按《契丹国志》系采辑诸书而成,此条今未见所本,当出赵志忠 《阴山杂录》诸书。

        《辽史·道宗纪》太康十年二月庚午朔,萌古国遣使来聘。三月戊申,远萌古国遣使来聘。

        凡史家于敌国使来则书聘,属国则书贡,此诸史之通例也。《辽史,本纪》,惟于梁、唐、周、宋四国书聘;后晋、北汉、西夏以称臣或受册而书贡;南唐虽未称臣,亦仍书贡;至漠北诸部,更无不书贡者。此于萌古及远萌古独书聘,以示蒙古之先与辽世为敌国也。又《太祖纪》,神册三年二月达旦国来聘;《圣宗纪》,统和二十二年六月,达旦国九部遣使来聘。亦书聘者,缘元时修史诸臣不知蒙古与鞑靼之别,误以鞑靼为蒙古之先,故亦以敌国书法书之也。元人修三《史》时,讳言鞑靼及蒙古,余已于《鞑靼考》中详论之,此二条乃史臣删剟未尽者,然亦异其书法。蒙古入贡于辽,当不止此二次也。此区别萌古与远萌古为二,知当时实分数部。《辽史·营卫志》有鹤刺唐古部,  《钦定辽史国语解》  (三)云:蒙古语鹤刺,远也;则远萌古国,其本语当云鹤刺萌古国。然此为契丹人分别之辞,而非蒙古人所自称,不待言也。

    《辽史·天祚纪》:保大二年四月,金已取西京,沙漠以南部族皆降,上遂遁于讹沙烈。时北部谟葛失赆马驼食羊。六月,谟葛失以兵来援,为金人败于洪灰水,擒其子陀古及其属阿敌音。同上,保大四年春正月,上趋都督马哥军,金人来攻,弃营北遁,马哥被执。谟葛失来迎,赆马驼羊,又率部人防卫,封谟葛失为神于越王。同上,天作既得大石林牙兵,又得阴山室韦谟葛失兵,自谓得天助,再谋出兵,收复燕云。史愿《亡辽录》(《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一引):天祚于保大四年得大石林牙兵,又得阴山鞑靼毛割石兵,自谓天助,谋出兵收复燕云。《东都事略。附录》(二)耶律延僖得大石林牙七千骑,又阴结鞑靼毛褐室韦三万骑助之。《金史·太祖纪》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五月,谟葛失遣其子范泥格失贡方物。同上《太宗纪》,天会三华三月,斡鲁以谟葛失来附,请授印绶。   

    按:谟葛失、毛割石、毛褐室韦(当作毛揭室韦,见下),上与蒙兀室韦、袜劫子,下与萌古子、萌份子、蒙国斯(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三十)、蒙古斯诸名相应,亦当指蒙古。惟《辽》、《金》二史所记谟葛失事,一若人名。非部族名者,其实不然。《续资治通鉴长编记(纪)够本末》(卷一百四十三),宣和五年二月,兀室杨璞到馆,谓赵良嗣等曰:西京路疆土,又非原约当割,若我家不取,待分与河西毛揭室家,必得厚饷。河西,谓夏国;毛揭室,谓鞑靼也。云天:毛揭室即毛褐室韦,亦即谟葛失,是谟葛失是部名非人名之证。其云毛揭室为鞑靼者,绳中国人不甚分别蒙古、鞑靼故也。又《辽》、《金》二史记谟葛失若人名然者,缘蒙古之祖先受卦入贡于辽、金,为元末研深讳,故变其辞如此,亦犹《亡辽录》、《东都事略》记保大四年天作南下事,并有鞑靼,而《辽史》特删之也。且漠葛失、毛割石之为蒙古,尚有他证。赵良嗣《燕云奉使录》(《北盟会编》卷九引)载良嗣问金史[使〕乌歇等曰:闻契丹旧酋定入夏国,借得人马过黄河,夺了西京以西州县,占了地土不少,不知来时知子细否?使副对曰:来时听得契丹旧酋在沙漠,已曾遣人马追赶,终须捉得。兼沙漠之间是鞑靼、萌古子地分,两国君长并已降拜了本国,却走那里去?!国书中已载矣。云云。是天祚北走时,所依乃鞑靼、蒙古二部;其所率以南下者,亦即此二部之众。其谓两国巴降拜了本国者,即指天辅六年谟葛失贡方物之事也。然则视漠葛失、毛割石、毛揭室韦为蒙古之对音,与史事亦合。顾保大二年三月天祚走入夹山,则谟葛失所居,当距夹山不远,与前之蒙兀室韦、后之蒙古,住地不合;然当辽之世,蒙古人已有一部南徙阴山左右,辽西南面招讨司所属有梅古悉部,(《营卫志》悔古悉部,圣宗以唐古户置,唐古疑本作萌古,《辽史》以忌,译改之也)金西北、西南二路之军、有萌骨详稳(见《金史·兵志),而(地理志》详稳九处中删之),皆谓此蒙古一部之南徒者。  《马哥(可)·保(波)罗记行》记天德军(金丰州,在今归化城附近)事云:此地,我辈呼之为Gog及Magog国,而彼等自称为汪古Ung及萌古Mugul国。当鞑靼移动(谓蒙古南征)之前,此二族早住此地,故以名之。汪古乃此地上著,萌古亦有时为鞑靼之别称,云云。据此记事,则蒙古未兴之前,阴山左右早有蒙古人移居。此东西记事之互相得合者也。

        《松谟记[纪]闻》:盲骨子,《契丹事迹》谓之朦古国,即《唐书》所记之蒙死部。同上,盲骨子,其人长七尺,捕生糜鹿食之。金人尝获数辈至燕,其目能视数十里,秋毫皆见,盖不食烟火放眼明。与金人隔一江,尝渡江之南为寇,御之则返,无如之何。

        按:此所记者,蒙古本部事也。蒙古人不火食,事或有之,胡娇所记袜劫子-生食其肉之说,即由此传讹,江盖谓克鲁伦河。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六),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是冬金主以蒙古叛,遣领三省事宋国王宗盘[磐]提兵破之。酸古者,在女真之东北,在唐为蒙兀部,其人劲悍善战,夜中能视,以铰鱼皮为甲,可捍流矢, (下略。原注:以张汇《金虏节要》、洪皓《记闻》、王大观《行程录》[参修]。蒙国,《编年》谓之萌骨子,《记闻》谓之盲骨子,今从《行程录》)同上(眷一百三十三),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女真万户呼沙呼(此四库馆臣校改(大金国志)作胡沙虎,当是《要录》原文)北攻蒙古部,(《国志》作盲骨子)粮尽而还。蒙古追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同上(卷一百四十八),绍兴十三年(金皇统三年),三(应为四)月,蒙古复叛金,金主宜命将讨之。初,鲁国王昌既诛,其子星哈都((大金国志)作胜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与蒙古通,蒙古由是强取二十余团寨,金人不能制。(原注:据王大观〈行程录》。按《松漠纪闻》,达贵长子大伊玛被囚,遇赦得出;次子勖,今为平章,皓以今年六月归,乃不见此事,未知孰的。今姑附见,更俟详考)同上(卷一百五十五),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八月,金元帅死术之未卒也,自将中原所教神臂弓弩手八万人讨蒙古。因连年不能克,是月,领汴京行台尚书省事萧博硕诺(《大金国志》作萧保寿奴)与蒙古议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命册其酋鄂伦贝勒(《国志》作熬罗字极烈)为蒙古国王,蒙人不肯。(原注:据王大观《行程录》)同上(卷一百五十六),绍兴十七年,  (金皇统七年)三月,蒙古与金人始和,岁遗牛羊米豆帛绢之属甚厚。于是蒙古鄂伦贝勒乃自称祖元皇帝,改元天兴。金人用兵连年,卒不能讨,但遗稿兵分割要害而还。(原注:此据王大观(行程录)。按《录)称岁遗牛羊五十万口、米豆共五十万斛、绢三十万匹、帛三十万两,恐来必如此之多;今削去其数,第云甚厚,更候详考) 《旧闻证误》 (卷四),皇统四年秋,元帅遣使报监军(原注:时监军者讨蒙古)曰:南宋以重兵逼胁,和约大定,除措置备御,早晚兵到矣。至次年冬十月,元帅亲统大军十万众,水陆并集,(原注:出王大观《行程录》)。按皇统四年甲子,本朝绍兴十四年也。前二年已分划地界矣,不知兀术何以历二年之久而后加兵于蒙古?恐必有误。同上(卷四),皇统七年春三月,国使还,蒙古许依所割地界,牛羊倍增;金国许赐牛羊各二十五万口,今有倍之。每岁仍赂绢三十万匹、帛三十万两,许从和约(原阙书名,四库本注云:当出王大观《行程录》)按本朝岁遗北人银绢各二十五万匹两,而北人遗蒙古乃又过之,恐未必然。

        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四),绍兴五年冬,蒙古叛金。同上,八年,金伐蒙,为所败。同上,十七年,金与蒙古议和,蒙国自称祖元皇帝。《大金国志·熙宗纪》,天会十三年冬,皇伯宋王宗盘[磐]提兵攻盲骨子,败之。同上,天眷元年,女真万户胡沙虎北攻盲骨子,粮尽而还,为盲骨子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下皇统六年又出此条)同上,皇统七年,朦骨国平。初,挞懒既诛,其子胜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与朦骨通。几术之未死也,自将中原所教神臂弓手八万人讨之,连年不能克。皇统之六年,复遣萧保寿奴与之和,议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册其酋长熬罗孛极烈为膘辅国王,至是始和,岁遗甚厚。于是熬罗串极烈自称祖元皇帝,改元天兴。大金用兵连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据要害而还。《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九)有蒙国者,在女真之东北,唐谓之蒙兀部,金人谓之蒙兀,亦谓之萌骨。人不火食、夜中能视,以铰鱼皮为甲,可捍流矢。自绍兴时期、都元帅亲粥用兵连年,卒不能讨,但分据要害,反厚贿之。其主僭称祖元皇帝,至金亮之际,并为边患,其来久矣。《蒙鞑备录》,旧有蒙古斯国。在金人伪天会间,亦尝扰金虏为患。金人尝与之战,后乃多与金帛和之。按李大谅《征蒙记》曰:蒙人尝改元天兴,自称太祖元明皇帝。今鞑人甚朴野无制度,珙尝讨究于彼,闻蒙已残灭久矣。《直斋书录解题》: 《征蒙记》一卷,金人明威将军登州刺史李大谅撰:建炎钜寇之子。随其父成降金者也。所记蒙人(原作家人,因字形相近而误)跳梁,自其全盛时已不能制矣。    以上十五条,李氏所记出于王大观《行程录》,赵洪所录出于李大谅《征蒙记》,而刘时举、字文懋昭又本于李氏。李氏、赵氏对《行程录》、《征蒙记》二书本执存疑之态度,余于《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始证明二书皆南宋人伪作。其所记事,无一不与史实相矛盾,语已具彼考中,兹不复赘。

        《宋史·洪皓传》,绍兴十二年八月,金人来取赵彬等三十人家属,诏归之。皓谓秦桧曰:彼方困于蒙冗,始示强以尝中国,若遽从之,谓秦无人,益轻我耳。

        按此出《盘洲文集》(卷七十四)《忠宣行状),可知金皇统间蒙古实有寇金之事,但不至如(行程录》、《征蒙记》之所载耳。

        场王《江上录》(《三朝北盟会编)二百四十三引),正隆三年,下沼小龙虎大王镇守蒙古。《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九),绍兴三十—年(金正隆六年)七月甘—一日,金遣翰林学士韩汝嘉与国信使副徐嘉、张抡宣渝公文云:向来北边有蒙古鞑靼等,从东昏王时,数犯边境。自朕即位,久已宁息。顷准边将屡申此辈又复作过,比之以前保聚尤甚,众至数十万。(下略)

        按:此事缘金主亮已决南伐之计,故藉北征蒙挞为辞,以拒宋使入境,非真有此事也。

        楼钥《北行日录》,(卷下)乾道六年正月十五日,宿相州城外安阳绎,把车人言,去年十二月,方差使一番为年时被蒙子国炒。旧时南畔用兵,尽搬兵器在南京,今却般向北边去。三月中,用牛三千头般未尽,间被黄河水涨后且休。又云,蒙古国作梗,太子自去边头议和,半年不决,又且归,今又遣莫都统提兵去。

        按:蒙子即蒙古子之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一)张抡问韩汝嘉曰:萌子小邦,何烦皇帝亲行!是当时亦谓蒙古谓萌子、蒙子也。宋乾道六年,即金大定十年。《金史。世宗纪》,是年八月壬申,遣参知政事宗叙北征巡。又《宗叙传》,十一年,奉沼巡边。六月至军中,将战,有疾,沼以右丞相纪石烈志宁代宗叙还。《志宁传》亦云,十一年代宗叙北征。虽二《传》纪事并后于《本纪》一年,然此数年中,金有事于北方可知也。《金史》但言北巡、北征,而不言所征者何部,赖楼氏所记知之。若太子自去边头议和云云,则固齐东野语也。要之,《金史》于金人用兵蒙古事往往多所忌讳,不明白书之如此,及章宗朝兵事皆是。然则蒙古故事,宋人既增其伪,而元人复旧其真,诚可谓史学之不幸也。《蒙鞑备录》云:金虏大定间,燕京及契丹地有谣言云,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去处。葛酋雍宛转闻之惊曰,是必鞑人为我国患。乃下令极于穷荒出兵剿之,每三岁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中略)至伪章宗立,明昌年间不令杀戮,是以鞑人稍稍还本国,添丁长育。按:此事正史绝无纪载,惟《世宗纪》书大定七年闰七月甲戌,诏秘书监移刺子敬经略北边;又十年八月壬申,遣参知政事宗叙北巡。十年之役,既缘蒙古,则由此传讹。然大定十年以后,  《纪》不复书巡边事,惟《唐括安礼传》载大定十七年沼遣监察御史完颜觌古速行边,而筑壕之议,即起于是年。可知大定之世,北边未尝无事也。

        《金史·夹谷清臣传》,明昌六年,清臣受命出师,行尚书省事于临潢府。遣人侦知虚实,以轻骑八干令宣徽使移刺敏为都统,左卫将军充招讨使,完颜安国为左右翼,分领前队;自选精兵一万以当后队。进至合勒河,前队敏等于拷掩烁攻营十四,下之。回迎大军,属部斜出,掩其所获羊马资物以归。清臣遣人责其赕罚。北阻{?}由是叛去。

        按《金史·章宗纪》,于明昌承安间兵事,不书叛者主名,此传亦然。今以地理考之,合勒河者,《元朝秘史》之合勒合河,今之喀尔喀河也;栲栳泺者, 《唐书》之俱轮泊,《秘史》之阔连海子,今之呼伦泊也。移刺敏等自合勒河北进,则所至者为栲栳泺东畔,此地当金元间为蒙古合答斤撒勒只兀惕二部所居。《圣武亲征录》,太祖责汪罕书曰:我时又如青鸡海鹊,自赤儿黑山飞越于甭而之泽搦斑脚鸧以归居,此谁?哈答斤散只冗弘吉刺诸部是也。按此处有缺文,贝勒津译拉施特《集史》中太祖书曰:我如鸷鸟,自赤儿古山飞越捕鱼儿淖尔,擒灰色蓝色足之鹤以致于汝。此鹤谓谁?朵儿奔塔塔儿诸人是也。我又如蓝色之鹰,越古阑淖尔,擒蓝色足之鹤以致于汝。此鹤谓谁?哈答斤撒儿助特翁吉刺特是也。(据洪侍郎钩汉译本)。按捕鱼儿淖尔即贝尔泊,古阑淖尔即呼伦泊,则合答斤撒勒只兀惕二部,正在呼伦泊之东,清臣所攻即此二部。《内族宗浩传》所谓连岁扰边,皆合底忻、山只{山昆,上下}二部为之者,亦由此传得其证矣。

        同上《内族宗浩传》:北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曲解州,便宜从事。北部广吉刺者尤桀骜,屡胁诸部入塞。宗浩请乘其春莫<墓>马弱攻之;时阻{革濮,右字去水人}亦叛,内族襄行省事于北京,记议其事。襄以为若攻破广吉刺,则阻{革濮,右字去水人}无东顾忧,不若留之以牵其势。宗浩奏,国家以堂堂之势,不能扫灭小部,顾欲籍彼为捍乎?:臣请先破广吉刺,然后提兵北灭阻{革濮,右字去水人}。章再上,上从之,诏谕宗浩曰:将征北部,固卿之诚,更宜加意,毋致后悔。宗浩觇合底忻与婆速火相结,广吉刺之势必分;彼既畏我见讨,而复掣肘仇敌,则理必求降,可呼致也。因遣主簿撒领军为先锋,戒之曰:若广吉刺降,可就征其兵以图合底忻,仍侦余部所在,速使来报,大军当进与汝夹击,破之必矣。合底忻者,与山只昆皆北方别部,恃强中立,无所羁属,往来阻{革濮,右字去水人}、广吉刺间,连岁扰边,。皆二部为之也。撒入敌境,广吉刺果降,’遂征其兵万四千骑,驰报以待。宗浩北进,命人资三十日粮,报撒会于移米河共击敌,而所遣人误入婆速火部,由是东军失期。宗浩前军至忒里葛山,遇山只昆所统石鲁、浑滩两部,击走之,斩首千二百级,俘生口车畜甚众。进至呼歇水,敌势大理,于是合底忻部长白古带山只昆部长胡必拉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皆乞降,宗浩承沼渝而释之。胡必拉言,所部必烈土,近在移米河,不肯偕降,乞讨之。乃移军趋移米,与迪烈士遇,击之,斩首三百级,赴水死者十四五,获牛马万二干,车帐称是。合底忻等恐大军至,西渡移米,弃辐重遁去。撒与广吉刺部长成里虎追蹑及至窳里不水,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斩首、溺水死者四千五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不可胜计。军还,婆速火请内属,并请置吏。上优诏褒谕,迁光禄大夫,以所获马八千置牧以处之。

        按此亦记金人用兵蒙古事也。广吉刺,即《辽史·天祚纪》之王纪刺,《元朝秘史》之翁吉刺,《元史》之弘吉刺也。元世瓮吉刺歹、瓮吉歹二氏,个蒙古七十二种中。(《辍耕录》一)而《金史·百官志》光吉刺为白号姓,蒙古为黑号姓,则广吉刺疑本非蒙古同族也。此传有广吉刺部长成里虎,即《秘史》蒙文卷四所谓翁吉刺敦迭儿格克,卷六所谓合勒合河入捕鱼儿海子处有帖儿格等翁吉刺,《圣武亲征录》所谓弘吉刺部长贴木哥者也,婆速火则广吉刺之别部,《元史·特薛禅传》,特薛禅,字思忽儿弘吉刺氏;婆速火,即字思忽儿之异译;又婆速火所遣和火者,即特薛禅之子案陈那颜之弟火忽也。广吉刺与婆速火本是一族,故宗浩言合底忻与婆速火相结,广吉刺之势必分也。合底忻、山只{山昆,上下}二部,皆蒙古奇渥温氏。《秘史》(一)朵奔蔑儿干之子,不忽合塔吉做了合答斤姓氏,不忽秃撒勒只做了撒勒只冗惕姓氏,李端察儿做了孛儿只斤姓氏,此合底忻即合答斤,山只昆即撒勒只冗惕,皆字端察儿二兄之后。《秘史》蒙文(四)有合答斤撒勒只兀惕相和的种一语,知二族本自相合,若必列土、迪烈士,传文前后互异,不知必、迪二字孰是。如必字不误,则必烈士当即《秘史》之别勒古讷惕,此亦与合答斤撒勒只兀惕同出于朵奔蔑儿干。或此族中微,乃为撒勒只冗惕所役属耳。传中地名,如成里葛山,当即今之特尔根山;呼歇水,当即辉河;移米河,当即伊敏河,一名依奔河,并在呼伦泊东南,与弘吉刺合答斤撤勒只冗惕地望皆合,惟窳里不水无考耳。此传所记宗浩北伐事,以《章宗纪》及《内族襄传》参校之,在承安三年。考金自明昌以后,北垂多事,《纪》、《传》于防边事岁不绝书,而不明言所防者何部。钱竹汀《金史考异》乃疑《大金国志》所记爱王事为实有其人,殊不知爱王事出金人《南迁录=,其书乃南人伪撰,宋人已有定论,绝不足据。惟此传明言连岁扰边,皆合底忻、山只{山昆,上下}二部为之,然后章宗一朗之边患,始得其主名。又按《董师中传》,明昌四年,师中上流曰?’今边鄙不驯,反侧无定,必里哥孛瓦贪暴强悍,深为可虑。又云:南北两屑部数十年捍边者,今为必里哥字瓦诱胁,倾族随去。考必里哥亦云毕勒哥、必勒格,《辽史·天祚纪》有回鹘王毕勒哥,《秘史》俺巴孩罕之父名想昆必勒格,乃蛮太阳罕之父,称亦难察必勒格罕,是毕勒哥、必勒格,乃美名或爵名,其名当为字瓦。孛瓦即此传之合底忻部长白古带,亦即《秘史》蒙文(四)之合答斤部长巴忽撤罗吉也。孛瓦、自古带、巴忽,相为对音,甚为明白,然则为明昌承安间之边患者,合底忻其首也。其余诸部,惟广吉刺一败移拉睹之兵,阻{革濮,右字去水人}则本从金师北伐,后因争俘获而叛,故明昌承安间之兵事,非对鞑靼而对蒙古也。《金史·李愈传》,愈于泰和二年上书,为北部侵我旧疆千有余里,不能雪耻,则当时部族之猖撅与金师之失利,可想而知。故自明昌之末,先后遣丞相夹谷清臣、内族襄行省于临潢北京,又遣尚书右丞夹谷衡行院于抚州,出重臣以临之,筑壕堑以备之。而明昌六年夹谷清臣栲栳泺之役,承安元年内族襄斡里札河之役,三年内族宗浩移米河之役,最为大举。以今考之,惟斡里札河一役系伐鞑靼,其前后二役,皆为蒙古也。此传所云连岁扰边皆二部为之者,确为史家特笔,盖元之季年,讳言鞑靼,即蒙古寇金之事、当时亦不乐闻。故《纪》、《传》虽偶见广吉刺、合底忻、山只{山昆,上下}分部之名,而此诸部之总名迄不一见,但浑言北部而已。当此诸部寇金之时,成吉思汗已倔起三河之源,斡里札河一役,实与金人持角以覆阻{革濮,右字去水人},而此役与移米河一役,诸部受创颇巨,故泰和元年漠北十一部共立札木合为局儿可汗,翁吉刺、合答斤撤勒只冗惕、塔塔儿皆与焉。此固对成吉思汗之同盟,亦对女真之同盟也。阔亦田之役,诸部尽为成吉思汗所败,金之边患亦以稍息。成吉思汗亦有事于克烈乃蛮诸部,末遑南伐,逮诸部既灭,遂一举而下中都,上距移米河之役不过十六年,亦可谓兴之暴矣。元人以章宗朝边患难非字儿只斤氏,而实其同族,故隐约书之。余顷考鞑靼事,知《辽》、《金》二史中有待发之覆,因备举蒙古上世事实疏通证明之,庶足为读史者之一助乎!丁卯四月八日重改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