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周代之变迁
  • 共和与民权
  • 汉代内外之开辟
  • 秦之统一
  • 诸子之学
  • 周末之变迁
  • 孔门弟子
  • 孔 子
  • 文字与学术
  • 老子与管子
  • 最新热门    
     
    周之礼制(十三)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涖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俐君亲监之。”

    使非春秋以前,周代固有若干典章,列国皆奉行惟慎,举凡朝聘之仪,官司之守,道路之政,田地之制,皆有详细条文,则单襄公对于陈国之腐败,何必骇怪,而伪造此等言论以讥刺之?若谓列国各行其法,可以因人事而进化,则彼此朝聘,为何时所订之公约,不但春秋时之国家,绝无此等人物,即《诗》、《书》所载诸侯,如鲁伯禽、召、穆公、卫武公、晋文侯、秦非子等,皆无此魄力也。若谓周家立法,随时改进,则夷、厉以降,王朝已衰,更不能创立典章颁行各国矣。周室盛时惟成、康、昭、穆四代,而《左传》称“昭王南征而不反”,《国语》称“穆王征犬戎,荒服者不至”,其时逊于成、康。故谓穆王时绍述周公《职方》之文则可,谓穆王作《职方》则不可也。曰:然则官礼之文,其效也可睹矣。成、康在位五十余年,

      《通鑑外纪》:“成王在位三十年,通周公摄政三十七年,康王在位二十六年。”

    而王道遂微缺,

    《史记·周本纪》:“昭王之时,王道微缺。”

    周公制礼,复何足称?曰:是当以孔子及朱子之言释之。

        《礼记·中庸》:“孔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此如共和政体,行之美国而治,行之墨西哥而乱。良法美意,待人而行,不得以世乱之因全归之于法制也。

        《朱子语类》卷八十六:“大抵说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使不可深信。《周礼》毕竟出於一家,谓是周公亲笔做成,固不可,然大纲却是周公意思。某所疑者,但恐周公立下此法,却不曾行得尽。”

    其行者,已致刑措之效;其不尽行者,遂开后世之衰,是亦无所用其讳饰也。

        周之礼教,虽至衰乱之世,亦非全不奉行;观《诗·宾之初筵》之诗可见: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酉寿}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无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弃之俄,屡舞搓搓。既碎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渭伐德。饮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减,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由,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三爵不识,矧取多又。”

    此诗,《小序》以为幽王时卫武公刺时之诗。即谓《小序》不可信,不能确指其为何时何人之作,以《诗》之次序论,在《节南山》、《谷风》诸什之后、《鱼藻》诸什之先,其为西周衰乱之时之诗无疑也。观其初筵,实即燕射之礼;宾之威仪温恭,颇守礼法。至于既醉之后,侧弁屡舞,则为衰世之风。然立监位史,仍与燕礼、乡射礼之立司正相合;三爵献酬,亦同于礼。足知昭、穆以降,并非举先代所制之礼,一概废弃,惟行之不合于礼意,则诗人从而刺之。当时诗人娴于礼教,又可因此而见矣。

        近世西人,多有研究《周礼》者,法人俾优Edouard Constant Biot(1803—1850)曾以法文译之(Le Tcheou—1i,trad.du chinois) 52,德人夏德Friedrich Hirth所著《支那古代史》(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多称引其说。如曰:

        “《周礼》为周代文化生活最重的典据,亦为后代之向导,对于为政家之模范,永受世人之尊重,殆无可疑。其于国民之教养,实居重大的位置。世界之书籍中,罕见其匹儔。且其关于公共生活及社会生活,详细说明,与陶冶后代之国民,具有非常之势力。因袭之久,世人因此详细之规定,殊不能任意而行,社会万般之生活,无论一言一行,无不依其仪式。俾优氏以为此等详细的规矩,其主要之目的,惟在使人除去公私之生活上放纵粗野之行动,使肉体与道德共具有一定不变之性格,更放其上筑成一不变易状态之政府焉。俾优氏此言,不可谓非卓识。支那王朝虽屡变更,彼等支那人,自《周礼》之时代至放现今,对放此种仪式因袭的尊敬之结果,至於使支那与支那人,国家与国民,均具有巩固不变之性质云。”

    虽其观察吾国政教礼俗,未能得其真际,而谓《周礼》为陶冶后代国民性之具,亦不可谓无见也。

    52  一八五一年巴黎出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