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前北大校长傅斯年--大炮 老虎 学者
  • 达斡尔族----民族历史
  • 傣族----民族历史
  • 朝鲜族----民族历史
  • 布朗族----民族历史
  • 史实老外给康熙皇帝起的名字
  • 岳飞请立资宗之迷
  • 武则天究竟生于何处?
  • 李清照改嫁的异说
  • 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 最新热门    
     
    克服重重困难 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face=宋体>  1955年10月,钱学森历经磨难与曲折从美国回到中国。作为一名在美国搞了十几年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他一回国就受到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年底,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赶回来接待他。在室外的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面,钱学森停了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简陋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装置,钱学森很有兴趣地和正在安装调试的教师讨论起来。陈赓大将在旁边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

      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陈赓听了钱学森这句话,十分兴奋,他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多年以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期望,专程赶回哈尔滨来请教他的。

      钱学森回到北京后,彭德怀立即会见了他,谈话直截了当。彭德怀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他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这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造出来?”

      钱学森想了想,说:“搞导弹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设计的队伍。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10年的时间。我想,我们有5年的时间是可以的。”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负责筹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这一天,正好是钱学森回归一周年的日子。所以,后来外国人称钱学森是“中国的导弹之父”。

      风雪满洲里小站,苏制教学弹秘密运抵中国

      在中国最北端的边境小镇满洲里,有个很不起眼的火车站,当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7年12月,时任国防部五院总体技术室主任的任新民奉命前往满洲里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临行前,院领导对任新民和随行人员说:“这次任务是一次重要的秘密行动,谁也不能告诉任何人。”参加任务的全体人员严格执行了这个承诺。若干年以后,人们才知道当年神秘的满洲里之行,是去接回一枚苏联提供的“P-2”教学导弹。

      那时,苏联的铁路是宽轨,我国的铁路是窄轨,双方车辆不能接通,“P-2”导弹及其装备需要调换车皮。为了保密,调换车皮的工作只能在夜晚进行。寒冷的深夜,中方技术人员与苏军士兵压低声音,打着手势,相互配合着把导弹装卸下来。

      随后,“P-2”导弹又转运到北京,送进了京郊的一所学院内。由于学院只有一幢4层楼房,挡不住这枚20多米高的导弹,大家又在导弹四周搭起一个大席棚,把导弹圈在当中。不久,五院的技术人员全部集中到学院,一边学习,一边进行仿制工作。当大伙看到眼前的庞然大物时,都惊呼起来:“原来导弹就是这个样?”“这家伙能飞两百多公里吗?”“这东西像根大竹笋似的。”

      支持中国搞试车台,施尼亚金回国受处分

      1958年8月,科技人员在结束了“P-2”导弹的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和复制工作时,突然发现没有发动机试车及试车台资料。任新民很快认识到这是一个卡脖子的致命问题。他立即去询问苏联的有关专家,得到的回答是:“你别着急,等你的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苏联去试车。”任新民心里很明白:如果要把发动机拿到苏联去试车,那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永远受制于人了。

      形势逼着任新民和他的同事们别无选择,只有走自力更生之路,自己设计建造试车台,自己摸索试车技术。

      苏联专家组长施尼亚金很支持中国自己建造试车台。他是苏联导弹发动机工厂的总工程师,对试车台的管理、电路、土建工程等,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苏联方面多次警告他不要管中国搞试车台的事,但施尼亚金没有听这一套。1991年,曾在施尼亚金指导下工作的中国专家王桁去莫斯科访问,碰见了施尼亚金的儿子。他告诉王桁,父亲当年因为帮助中国建造试车台,得罪了上司,回国后受到了严厉的处分。王桁听后,非常感动。

      1960年3月,中国科技人员终于建成了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并于1960年10月17日,成功地进行“P-2”导弹发动机的90秒典型试车。这是决定导弹能不能出厂、投入发射的关键之一。

      火箭发动机装上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指日可待。

      苏联专家撤走了,国产燃料把导弹送上了天

      按照计划,第一枚国产导弹确定在酒泉发射基地发射。

      因为是第一枚国产导弹,“P-2”在进入发射阶段时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这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由弹头、弹体、动力系统、制导与姿态控制系统组成,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射程590公里。可谁也没想到,临近发射时,在发射场因为燃料使用问题,引起了一场“外交风波”。

      本来导弹发射要使用苏联提供的推进剂,然而,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意外事故,苏方不能履行合同,生产推进剂的任务只好由我国承担。早有所备的吉林化肥厂以第一号任务昼夜生产,经过5天苦战,很快完成了32吨的液氧生产任务。

      液氧送达基地后,特燃库化验室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及时作了取样化验,完成了全样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产的液氧质量很高,完全符合导弹加注使用的技术指标。

      可是,发射现场的苏联专家组长契尔柯夫对化验报告不屑一顾:“我们苏联的液氧是专门生产火箭推进剂的工厂生产的,你们是化肥厂生产的,让人不放心。”

      由于基地导弹试验的决定权掌握在苏联驻华军事顾问团手中,所以,基地只好将这些国产液氧全部报废。

      事隔不久,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这给刚刚起步的中国尖端事业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和难以估量的损失,但也使中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放手致力于自己的事情了。

      中央军委果断作出决定,用国产燃料发射导弹。时间确定在1960年11月5日。

      发射一分一秒地向“零时”迫近。发射场的空气也变得更加凝重了。就在20天前,苏联拜克努尔发射场发生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悲剧:一枚洲际运载火箭点火后,未脱离发射台就发生了猛烈-,在现场的苏联元帅、火箭部队司令米·伊·涅杰林和几十名专家、官兵葬身火海。

      苏联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上演。聂荣臻元帅亲临发射场,坐镇指挥,并叮嘱大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

      11月5日9时整,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东风一号”导弹喷射出一团烈焰,从发射塔上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沿着预定弹道向目标飞去。10分钟后,弹着区向首区报告:弹头准确落在理论弹着点附近。

      发射成功!

      当晚,在基地举行的庆祝酒会上,聂荣臻激动地向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和官兵祝酒:“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本报特约记者刘程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