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塔塔尔族----民族历史
  • 白族----民族历史
  • 阿昌族----民族历史
  • 克罗齐的历史学
  • 克罗齐的历史学
  • 北京城1860年城郭一角
  • 清末上海妓女“十美图”
  • 锡伯族
  • 乌孜别克族
  • 畲族----男女互嫁的婚俗
  • 最新热门    
     
    克罗齐的历史学

    ,彼此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与美、真、益、善四种价值相当,反面就是丑、伪、害、恶。一切心灵活动都可纳入直觉、概念、经济、道德四阶段;一切事物都可纳入美(丑)真(伪)益(害)善(恶)四种价值。这四阶段(连它们的价值)的向上底循环底生展就是历史,也就是真实界的演变。克罗齐把他的哲学叫做“心灵的哲学”(Philos—ophy of spirit),其中头三部《美学》(直觉),《逻辑学》(概念)和《实用活动的哲学》(经济与道德)已经分别讨论这四阶段了,全部“心灵的哲学”本应已告完成。历史既然就是哲学,就应该在《逻辑学》里讨论。事实上历史的基本原则确己在《逻辑学》卷二第四章讨论过。但是还有些关于历史写作的问题在《逻辑学》里不能详(述),所(以)克罗齐另写了一部《历史学》。历史(是)全部心灵活动的具体底表现,所以《历史学》集“心灵(的)哲学”的大成。克罗齐的哲学始于《美学》而终于《历史学》,《美学》已为世人周知,《历史学》其实对于克罗齐的整个系统还更重要,所以有人称克罗齐的哲学为“历史底唯心主义”。

        有三个名词我们首应了解清楚。第一个是“历史”(History),指心灵生展即真实界演变的过程;其次是“历史学”(Historiography),指研究历史的学问,尤其是关于历史写作底问题;第三是“历史的哲学”,这是赫格尔所创底一个名词,克罗齐所坚决反对底,因为历史既然就(是)哲学,“历史的哲学”就是“哲学的哲学”,犹如说“水的水”是一种赘词。赫格尔把“历史(的)哲学”看成“第二(度)历史”(History of the second degree)以别于历史家的历史。历史家的“第一度历史”只叙述事实,哲学家从这史实中抽绎出哲学底真理,所以叫做“历史的哲学”。这种看法显然把史事和史理分成两撅,把历史和哲学也当作两种不同底学问。这就无异于承认心物二元主义。事(物)可不依理(心),理也可离事,先有事在,理是后加上底;历史家或哲学家和本来外在底事均相对立,依以为据,(并)加以心灵综合,于是有历史或历史的哲学。克罗齐以为从承认有“历史的哲学”一点看,赫格尔还没有建立一个彻底底唯心主义,以至于自相矛盾。

    二元主义的基本假定是心物对立,主客对立,心所知底对象(事物)原已“在自然中与定”(Givenin nature),心来知这事物,有如陶匠搏土为器,土是固有底,“在自然中与定”底。我们一般人看历史都根据这二元主义,以为世间原有一些事迹,已“在自然中与定”,历史家取来做材料,寻出原委,指出因果线索,说明意义,那就成为历史;历史于事见理,事不是历史家造底,而理则是历史家发见底。事理二元实即心物二元。克罗齐的历史观与这种常识完全相反。明白这常识错误,我们才能明白历史即哲学那个基本原则。

        真实界演变的过程是历史。我们何以对它起知识呢?它何以成为思想的对象呢?知识或思想都必取判断的形式,都必成为一个逻辑底前提或文法底语句,例如“拿破仑是征服欧洲者”。所以要明白历史的性质,我们先要明白判断的性质。常识与二元主义的错误就出于误解判断的性质,以为这一类“历史底判断”全是客观底事实,外于人心而存在,无论有无人心思想“拿破仑征服欧洲”,而“拿破仑征服欧洲”总是颠扑不破底事实。克罗齐在《逻辑学》里已说明判断的性质并不如此。一切判断的主词(例如“拿破仑”)都是自觉所见底个别形相,宾词(例如“是征服欧洲者”)都是概念所生底普遍性或意义,这就是说,一切判断都是事(个别形相)与理(普遍性)的交融。我们不起知识或思想则已。起知识或思想则单有事不行,单有理也不行,必须把事与理合在一起想。如果不起知识或思想,即不作判断,我们凭什么说某事实是真底,是存在底呢?那就根本无历史可言了。所谓把事与理合在一起想,就是事与理都在思想的动作中产生,并非在思想之前,事已存在,经过思想,事才出现理或意义。“事实的真理”(Verites defait)原来就是“理性的真理”(Veritesde raison)。所以史实不是与历史家相对立底“已在自然中与定”底材料,而是历史家在起知识思想时所下底判断。有思想才有历史,或是说得更精确一点,思想的生展本身就是历史。此外没有另一套历史,比如“拿破仑征服欧洲”一个史实,并没有两种存在,一存于自然,一存于历史家的思想。它只能存于历史家的思想,此外便别无存在。因此,说“真实界的演变的过程是历史”实无异于说“思想的生展的过程是历史”;思想的活动既然说是哲学,这也就无异于说“历史就是哲学”。

    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这过程是一线连串,不是忽断忽续。前一刻的生命演变到现一刻的生命,这现一刻的生命,就其有新生展而言,是超越了前一刻的生命;就新因于陈而言,是包涵了前一刻的生命。因此,前一刻的生命并未过去,它生了现一刻的生命,就没人现一刻的生命里面。这种生展犹如滚粉团,愈滚愈大,新团子不是原来底团子,而原来底团子也并没有消灭。明白了真实界的生展如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克罗齐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切历史都是“现时底”,没有所谓“过去史”。普通所谓“现时史”大半指最近过去史;一世纪,一年,甚至一分钟以前底历史,就时间说,其实都在过去。严格地说,“现时史”只能指事迹发生时随时就写底历史,即对于当前事变的认识,至于“非现时史”或“过去史”则面对着一种已成形底历史,无论是几千年以前或是几点钟心前底,而对它加以批判。不过这种已成开底历史,所谓“过去史”,如果真是历史,也还是“现时底”。我们让克罗齐自己说明这道理:

        和现在史一样,过去史的条件是:它所叙底事必须在它的作者的心灵中回荡;作者须有证据在面前,而那些证据必须是可理解底。至于它里面混杂有一个或许多个叙述(注:过去历史家所叙述底事而为现在历史家所采用底),那只是使事实更加丰富,并不以此而失去现性;原是前人从来不是根据叙述而是根据证据,或是变成证据,当作证据用底叙述。因此,现时固然直接由生活中跳出,非现时史也还是如此。因为显然只有现时生活中某一种兴趣才能发动一个历史家研讨过去底事实。这过去底事实并不针对着一种过去底兴趣,而是针对着一种现时底兴趣,因为它与现时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比如说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刺伯哲学史,“在现时它们对于我毫无兴趣,所以在现时它们对于我并非历史,至多只是一些历史著作的名称。在曾经思索或将要思索它们底人们的心中,它们曾经是,或将会是历史;在我的心中也曾经是,或将会是历史,如果我曾经思索或将要思索它们,依我的心灵需要去整理它们。

    到我有需要须整理它们,思索它们时,这些所谓过去史对于我所生底问题,恰如我现在所遭底恋爱问题或衣食问题一样,和我的生活密切相关;我要解决那问题底热心和焦虑,正如我要解决一个现实生活问题一样。总之,它是过去底生活没入我的现在底生活,扩大我的现在底生活。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时底思索,打动现时底兴趣,和现时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