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八国联军侵华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海滩的诉说——1895年日本攻占台湾血史钩沉
  • 历代汉字知多少
  • 康乾盛世
  • 明朝大太监墓开棺后的疑问
  • 许世友晋见毛泽东
  • 西施下落探源
  • 荆轲刺秦王真相
  • 他为原子弹零时起爆签字——邓稼祥
  • 最新热门    
     
    “礼”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自本世纪20年代古史辨派历史学家推翻了传统的上古史体系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和整个知识界。经过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几代专家数十年的工作,我们虽然澄清和纠正了本世纪初期风靡一时的中华文明“西来说”,确证了中华文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并且大大拓展了对于文明发源地和民族悠久历史的认识。但是,由于学者们对“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又习惯于照搬19世纪以来西方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模式,把“文明”视为文字、城市、青铜器等一项或数项经济、文化要素的组合,以此为标尺来衡量和评估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致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解释各持一端,始终难以形成共识。其实,这种文明观在当代国际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西方学者指出,用这种“博物馆清单”式的文明观作为标尺评估文明形成的年代,在世界文明史上其实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机械地照搬过来评估东方古老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就无异于削足而适履,既缺乏科学性,也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范。

      我认为,评估标尺的确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讲究科学、讲究学术规范性,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基本内涵或特质,才能使理论模式与古代文明的历史实际相符合,也才能使确定的标尺具有普遍意义。就中华文明来说,其最具特色、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内涵,恐怕既不是文字,不是城市,不是青铜器,也不是宗教建筑,而应是古代*家们一再推崇的“礼”或礼制。

      以“礼”或礼制作为评估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尺,其理由在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乐文明,礼或礼制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数千年文明史上一以贯之的要素,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在古代中国,历代*家、思想家都对礼及其社会功能推崇备至。例如,周代的*家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