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第24章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第23章 井与古代的饮水卫生
  • 第33章 瘤与癌字的由来
  • 第32章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 第31章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章 祖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藏医藏药
  • 第29章 最早的中医医学模型——针灸铜人
  • 第28章 中药麻醉的古今
  • 第27章 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 第26章 由青铜器上的洒水图谈起
  • 最新热门    
     
    第22章 金针拨障术与古代眼科手术

    内障备期症状都作了简要的描述:白内障眼病初起时,患者“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患者病情发展一般缓慢,“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逐致失明。”关于此病的鉴别症状,白内障患者除视力变化外,眼与头部的感觉“不痛不痒”。眼部检查发现“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书中对白内障与眼底病也进行了鉴别,指出眼底病“外形不异,只不见物而已”,或“眼中一无所见”,即眼中没有青白色的内障。白内障患者“虽不辨物,猷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知道白内障后期,患者虽不能辨别人物,但仍有光感。治疗方法,白内障后期,“此宜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然开云而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九,不宜大泄”。

        王焘《外台秘要》所载的眼科疾病,系吸取晋唐以来各家内容,其中包括谢道人所撰的《天竺经》。据《外台秘要》《天竺经论眼序》注文:“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据考证,“胡僧”是印度僧人,故认为“金针拨障术”是印度传来的一种眼科手术。白居易所阅的《龙树论》,可能是随佛教传来的印度医药文献。但从现存《医方类聚》引辑的《龙树菩萨眼论》以及宋代《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来看,却看不到印度医学的内容,主要属于我国传统的医理。由此推测,印度传来的眼科,已被我国医学所融化,并通过我国医学家的实践,进行了再创造。

        隋唐以后的医学书籍,有关金针拨障术的记载越来越细致,表明我国医家在实践中获得了更为具体的经验。

        宋代又出现了一本题名为《龙木论》(或称《龙目论》)的眼科专著。此书可能就是白居易参阅的《龙树论》,因避英宗讳(英宗名曙,树与曙同音),改名《龙木论》。此书经转辗传抄增补,至宋代改编,成为目前的传本。宋代太医局将《龙木论》列为医师必读之书,可见此书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于各型白内障(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后护理等,也均作了确切的论述,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明代,我国医学文献中又出现了一本名叫《银海精微》的眼科专著。书中对金针拨障术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1602年)、明末清初傅仁字的《审视瑶函》(1644年)、清·张璐的《张氏医通》(1695年)以及吴谦等集体编撰的《医宗金鉴》(1742年)等书,均对金针拨障术有介绍。

        张璐之子张飞畴为17世纪眼科家,在《张氏医通》内,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宝贵意见,附有七个病案报告。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过梁针”手法,即医生给患者左眼施行手术时,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术时,则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习惯,可用右手由患者内侧角膜缘外进针,但手和拨障针要横越鼻梁,故称“过梁针”。书中提到有的患者由于鼻梁高耸,影响手指进针,因此认为做这一手术的医生,最好能学会两手均能操作。尤为可贵的是书中提出:“凡初习针时,不得以人目轻试,宜针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见他在进行这项手术时,不仅认真负责,而且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金针拨障术与古代眼科手术(二)

        金针拨障术“八法”

        18世纪,我国的金针拨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拨障术“八法”。“八法”的步骤如下:

        (一)“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固定手术眼等方法。

        (二)“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复”:指进针后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部位。

        (四)“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继续进针指向瞳孔。

        (五)“扰海”:指拨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拨下。

        (六)“卷帘”:指白内障拔落后,如又重新浮起,则需要再度拨落,务使白内障拨落到下方,不用浮起为止。

        (七)“圆镜”:指白内障拔落后,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亮,被拨下的白内障的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日,急于一刻,以观察白内障是否复位,然后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风轮与外毗相半正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毗之中点,相当于角膜缘外4-5毫米处。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后两端的肌肉分开后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且术后反应亦轻。由于针拨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佗曾用割治法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个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资疣。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锯肉的割治法,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胬肉的颈部(指胬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入手,用钩针钩起后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了。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