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第24章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第23章 井与古代的饮水卫生
  • 第22章 金针拨障术与古代眼科手术
  • 第21章 鉴真大师与中日医药交流
  • 第20章 古代的中医诊疗手册
  • 第19章 从蛀牙谈起
  • 第18章 从小夹板固定谈中医古代的正骨科
  • 第17章 陈自明和《妇人大全良方》
  • 第27章 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 第26章 由青铜器上的洒水图谈起
  • 最新热门    
     
    第16章 病因学上的贡献

    经过时,即爬到动物体上吸着皮肤。“其诊法初得时,皮上正赤,如小荳黍粟”,正如今日所见的恙虫穿入皮肤处所生的“初疮”的形状。“过三日之后,令百节疼强痛寒热赤上发疮”,这些局部和全身症状,也符合恙虫病的临床症状。虽然,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葛洪首先记载了沙蝨病,但《诸病源候论》的描述更为详细。

        《诸病源候论》对于疥疮的病因也作了详实的描述:“疥者……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瘑虫。”(卷三十五《疥候》)又说:“疥疮多生于手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小儿多因乳养之人病疥,而染着小儿也。”(卷五十《疥候》)可见此书对于疥疮的病原体、传染性、好发部位、临床表现,都作了比较正确的描述。

        《诸病源候论》对于炭疽病的发病,指出:“人先有疮而乘马”,出汗后接触马毛垢、马屎尿等,“毒气入疮”而致感染。(卷三十六《马毒入疮候》)又如绦虫病,是由于“以桑树枝贯串牛肉炙,或云食生鱼后”引起。(卷十八《寸白虫候》)关于漆疮的原因:“人有禀性畏漆”(卷三十五《漆疮候》),明确到接触性皮炎是个体反应性的关系。

        特别令人嘱目的是《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传染病是“人感乖庆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肯定了自然界中有一种“乖戾之气”是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在显微镜发明之前,这种见解虽属推论性的,但合乎科学的假说。尤其可贵的是书中明确提出,对于这类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可“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又指出“虫死病除”,要求人们消灭病源体,这种认识为人们积极开展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证候学上的成就
     
       《诸病源候论》中对不少疾病症状作了细致描述,其中有些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关于“水毒候”的证候,书中这样描写道:“初得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朝楚暮剧”,“洞利及齿间出血”“手势猛者,则心腹烦乱,不食而狂语,或有下血物如烂肝”,这与现代医学所知的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基本一致。

        关于中风(脑溢血)的记载:“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卷一《风噫候)。描写瘫痪:“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卷一《风偏桔候》)“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其状或不知痛痒,或缓纵。”(卷一《偏风候》)

        对于麻风的症状,《诸病源候论》的描述尤为全面,所有各期麻风的典型症状,几乎包括无遗。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初觉皮肤不仁,或谣谣苦挥如虫行,或眼见物如垂丝,或隐疹现赤黑。”发展到中期,“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身体偏痒,搔之生疮……顽如钱大……锥刺不痛。”到后期则“眉睫堕落,鼻柱崩倒……肢节堕落……从头面起即为胞肉,如桃核小枣。” (卷二《诸癞候》)

        对于破伤风的描述也十分细致。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有一部亡名氏的《金创瘛疚方》三十卷,可惜该书己佚失了。目前所见的古籍中,有关破伤风的症状,当推《诸病源候论》叙述最早,且比较精确。“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大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不及时救者,皆死。” (卷三十六《金疮中风痉候》)与现代教科书的破伤风症状基本相同。

        对于脚气病的描述,“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谣谣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纵不随,或挛急。” 进一步出现“见饮食而呕吐,恶闻其臭,或有物如指,发于腨肠,径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壮热头痛,或胸心冲悸,……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本病的特点,“多从下上,所以脚先屈弱。然后毒气循经络,渐入府藏,府藏受邪气,便喘满。以其病从脚起,故名脚气。”(卷十三《脚气缓弱候》)这是对脚气病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水肿与浆液渗出等症状的生动而形象的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对脚气病最早最详细的记载。
     
    病因学上的贡献(二)

        书中描写的伤寒斑疮候,“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隐疹,如锦文,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这种症状与猩红热十分类似。又如阴中生息肉候,“状如鼠乳”,类似子宫颈息肉,表明当时已作妇科检查了。

       《诸病源候论》对于某些疾病的发病诱因,并发症及预后也有正确的认识。例如对于消渴病(糖尿病),认为“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其病变多发痈疽”(卷五《消渴候》)。对于霍乱的预后也是十分正确的,“霍乱脉大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

        《诸病源候论》书中所载证候,内科方面除对风病、虚劳、伤寒、温病、热病等“大病”有详尽的论述外,其他如中风、水肿、关节炎、中毒、脚气病、腹水、,黄疸、消渴、气喘等也有专章记述;传染病方面,对天花、猩红热、霍乱、疟疾、淋病、痢疾、寄生虫病也有细致的描写;外科方面,介绍了肛门瘘管、痈疽、丹毒、破伤风、金创、骨折等病;妇科方面,有月经不调、白带、子宫脱出、乳腺炎、难产、妊娠恶露等。其他尚有精神病、神经官能症、鼻息肉、兔唇、湿疹、癣疥等。此外,书中还记载有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正骨手术、拔牙等。根据书中所述内容,表明我国医学在公元7世纪以前,已基本上掌握了临床各科病证。

        成书的前后

        根据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是巢元方等所撰。成书于隋大业6年(公元610年)。巢元方系公元六、七世纪人,隋炀帝时(公元605-616年)曾任太医博士。据《隋炀帝开河记》记载,隋朝大总官麻叔谋局了"风逆病",起坐即头晕作恶,隋炀帝请巢元方诊视,他诊断为"风入腠理、病在胸臆",叫用嫩羊肉蒸熟,掺上药末食之,果然病就痊愈了。可见他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临床医师。《诸病源侯论》是奉了当时政府的诏令,经过许多医生集体讨论,然后由巢元方执笔总其成。因此,这是一部集体创作,也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性总结。

        《诸病源候论》全书共计五十卷,分67门(实际有71门),载列病候1739条。本书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是由于它是我国医学史上论述病因证候最早最详尽的一部专书,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就,而且又总结了当时的经验,作出了许多新的贡献。

        此书刊行后即赢得医家的推重,被列为"医门七经"之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宋代王怀隐等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明代的《普济方》,均引证了本书有关病因证候的论述,然后再附以临床治疗方药。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宋代曾用《诸病源候论》来课试医士,以本书作为出题依据。后来,此书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也被列为必读的经典。公元984年,日本医学家丹波康赖著《医心方》,他仿效《外台秘要》的形式,采取《诺病源候论》的条目,并参考隋唐医书80余种。   

        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也存在着一些禁咒及宗教迷信等内容;同时,由于篇章浩繁,内容庞杂,难免有兼收并蓄、前后重复的缺点,但是,理不掩瑜,此书仍不失为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