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第13章 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书
  • 第23章 井与古代的饮水卫生
  • 第22章 金针拨障术与古代眼科手术
  • 第21章 鉴真大师与中日医药交流
  • 第20章 古代的中医诊疗手册
  • 第19章 从蛀牙谈起
  • 第18章 从小夹板固定谈中医古代的正骨科
  • 第17章 陈自明和《妇人大全良方》
  • 第16章 病因学上的贡献
  • 第15章 华佗在医学上的伟大贡献
  • 最新热门    
     
    第12章 从打鬼逐疫到隔离消毒

    手执着长戈,一手扬起盾牌,舞踊着带头前进。方相氏率领的12神将,也都戴着假面,作12种兽舞,用长戈向四方冲击,如临大敌,喊声震地。这12个神将,名叫"甲作"的能吃凶鬼,名叫"胇胃"的能吃老虎,名叫"雄伯"的能吃妖怪,其他还有名叫“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等,象征他们能吃一切邪鬼病魔,凡是危害人类的都能一齐扫荡干净。在逐傩(疫)的行列中,还选择10岁到12岁的孩子120人,名叫“侲子”,跟随着呐喊,唱和着赶鬼的歌辞,以壮声威。参加逐傩的人,手里都持着火炬,呐喊着从阴暗处驱逐鬼祟,从宫内一直送到端门以外,象征把鬼赶出去,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前历史语言研究所曾经在安阳殷墟古墓中,发掘出方相氏戴的面具,它有四只金-的眼睛。从这个三于多年前留下来的古物上,说明古人企图借助方相氏的威力,在墓地上担任跳舞赶鬼的任务。

        从山东嘉祥县武氏洞出土的汉代石刻“逐傩图”中,看到了当时打鬼逐摊的生动场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上还看到虫豸两条,逐傩者手中高举扑虫的工具,并看到人们拿着罐、碗等物挥洒的情景,因此,使我们联想到古代在举行逐疫仪式时,同时还采取除害灭病措施。根据《后汉书》记载,逐疫时还播洒“赤丸、五谷”,借以起到驱虫防疫的作用。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葛洪《肘后方》记载,赤丸、黄丸由丹砂、雄黄一类具有一定杀虫效果的药物配成。

        其实,我国古代人民采用防疫的措施不但早,而且方法也多。据《周礼·夏官》记载:“司耀·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司爟”(音贯gu6n,举火的意思)是周代掌管用火的官吏,他负责动员人民,利用火来烧燎防疫。又据《周礼·秋宫》记载,有翦氏、庶氏,应用莽草、嘉草来烧熏驱虫;"赤友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貍虫。“蜃”即大蛤,表明古代人民应用含有碳酸钙和磷酸钙的牡蛎及草木灰来防疫杀虫。《周礼》中又记载“蝈氏”用牡鞠灰来防疫杀虫;“壶涿氏”以“焚石”投水中来消灭水中病虫害。后来我国民间一直沿用这种风俗习惯,如《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月令辑要》记载:“北人二月二日,皆以灰围室,云避虫蚁,又以灰围仓,云避鼠也。”至今民间仍用烟熏灭虫,用石灰洒布屋角墙脚或用火焰来消灭病虫害。

    从打鬼逐疫到隔离消毒(二)

    端午除毒

        相传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我国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近二千年来,成为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据说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日跳进汨罗江自尽的。我国民间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赛龙船的风俗,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泊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端午节吃棕子,传说也是为了祭奠屈原,据《续齐谐记》载,开始人民“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来,我国人民还每逢五月初五以兰汤为浴,家家门上挂菖蒲剑,洒雄黄酒,焚苍柏,熏艾叶,吃大蒜,喝雄黄酒,并且习惯在小孩衣襟上挂香袋,额上用雄黄写"王"字,耳孔涂雄黄等等。

        端午节喝雄黄酒,据葛洪《肘后方》说:“雄黄散辟温气方……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帝京岁时纪胜》说:“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现知雄黄与珠砂含有汞、砷、砒等成分,具有杀菌和抑茵作用,对于毒疮、癣疥等皮肤病,是有一定疗效的。雄黄不溶于水而溶于酒,故民间服雄黄酒,用雄黄酊作为毒虫咬伤的解毒剂,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艾叶、苍术、雄黄、白芷混合烧薰,烧薰时它所挥发出来的芬馥浓郁的香气,能给人以醒脑除闷的快感。现经实验证明,它对金-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小野艾叶烟熏,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所以说,端午节的避邪除害活动,对于天气渐热防微杜渐,预防疫病,确是一个有利时机。只是端午节除毒的对象是蜈蚣、蛇、蝎子、壁虎与癞蛤膜。但是,古人所指的邪气,却包含有近代致病菌的思想。

      隔离与消毒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内经》,已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末乱”,明确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为了预防疾病,古代人民重视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同时,又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这在阻止瘟疫的曼延,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代人民已知有些疾病是自然界的疫气、邪气、厉气、毒气、瘴气、戾气、蛊毒、病虫或风等原因引起的,由此想到,只要避开这些致病的东西,就可以不遭受疫病的侵袭。因此,古代人民很早就采取隔离、避疫等措施。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到的秦简中,知道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律"中,已有指定医生检查麻风病人的专门法律,如发现患者,规定送往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的“疠所”或“疠迁所”。又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学。"表明当时曾设置有专门收容传染病患者类似时疫医院的机构。据《肘后方》记载:“赵翟病癞,历年不差,家乃斋粮送于山空中。”这是由家属将患者送至深山中隔离的事例。唐代释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隋朝也设有专门收容麻风病患者的“病人坊”:“收养病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根据文献记载,我国从秦代开始,历经南北朝、隋唐以迄宋元时代,都设有具有隔离兼医疗使命的麻风病坊。

        为了防止疫病的传染,古代人民很早就提出不到结核病人的家中问病吊丧。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安全,曾把它作为宫廷内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据《晋书·王彪之传》记载:“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清朝统治阶级又进一步采取措施,为了预防皇室感染天花,特设"查痘章京"官职,指令他四出检查,如发现天花患者,即强令患者迁往四、五十里外的地方去居住。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海港检疫制度。17世纪中叶清嘉庆朝时,规定凡有海船回国者,必先遣人查看,若发现有出痘患者,须待痘疮平复后方准许进港。

        隔离、避疫是防疫活动的一个方面,前面提到的药物烟熏,是我国人民采取的积极的防疫措施。据宋张杲《医说》引《集验方》说:“每欲出时,用雄黄一桐子大,火上烧烟起以熏脚绷、草履之类及袍袖间,即百毒不敢侵害……。”这项措施无疑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的。明代李时珍则进一步明确到熏蒸消毒的效果,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天行疫瘟,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此外,我国人民又应用药物来预防传染病。《诸病源候论》指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唐孙思邈《千金方》治传尸骨蒸(结核)的金牙散,还兼作预防之用。元滑寿《麻疹全书》主张在麻疹流行季节,预服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等来防患于未然。《青囊琐探》提出煎服紫草根预防麻疹。 
      
        通过以上几则典故的介绍,知道我国人民在与传染病的斗争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疫方法,它在保障人民的健康中曾经起过积极的影响。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