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漫话丝绸之路
  • 汉唐长安的皇家园林
  • 唐代长安名酒
  • 唐代寺院饮茶琐话
  • 唐代庆山寺小考
  • 颜真卿
  • 安禄山是如何迷惑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 唐玄宗李隆基在陕西的遗迹
  • 也说武则天的私生活
  • 左宗棠留在陕西的一本账
  • 最新热门    
     
    李唐祖籍究竟在哪里?

    代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道。这些,为“陇西李氏”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述。李氏先世,为秦国功臣陇西守李崇,崇子李瑶为狄道侯
    ,瑶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信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超子李仲翔,征西将军
    ,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战殁,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仲翔子伯考,陇西、河
    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仲翔葬狄道川”之说亦见《晋书·列传》和《北
    史·序传》。据此,说明史称之“成纪李氏”系“狄道李氏”后裔之一支,而统谓“陇西李
    氏”。

        十六国时,据河西的凉武昭王李暠,陇西狄道人(一说陇西成纪人〕,是征西将李仲翔的十九世孙。暠生歆,为北凉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重耳生熙,熙生天赐,天赐生虎。虎仕西魏有功,官至太尉,北周代魏之际,因有“佐命功”,死后追封为唐国公。虎子暠袭唐国公,暠妻独孤氏生子渊,历授谯、陇、峻三州刺史,仍袭唐国公,即大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称“自贯狄道”。《旧唐书·高祖本纪》载:高祖“姓李氏,讳渊,其先陇
    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李七代孙也”。北宋人李昉等特将此说载入《太平御览》一书。又《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载:“唐高祖神尧皇帝姓李氏,陇西狄道人,其先出自李”。《旧
    唐书·太宗本纪》载:李世民在贞观十一年“凉武昭王复返墓二十户充守卫,仍禁刍牧樵采
    ”,以示对其先祖的尊崇。

        “李唐祖籍在狄道”,也可以现存的碑文和出土的墓铭中得到确切的证据。西安碑林博
    物馆现存的凉武昭王李暠五世孙,东魏李挺墓志说:“公,讳挺,字神隽,陇西狄道人也。”1973年陕西三原县焦村出土的李寿(李渊从弟,淮安靖王)的墓志说:“王,讳寿,字神通,陇西狄道人。”同年,陕西富平县出土的李渊第十五子虢庄王李凤的墓志说:“王,讳凤,字季成,陇西坡道人。”唐大书法家李邕撰文行书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文说:“彭国公,讳思训,字建,陇西狄道人也。”思训祖父长平王、叔良为李渊从弟,思初祔葬桥陵。此碑现存陕西蒲城县桥陵李思训墓前。《狄道州志》载: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撰文的《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李渊堂侄女)墓志铭》述:“夫人李氏,陇西狄道人也”。1972年陕西礼泉县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墓志说:“王,讳贞,字贞,陇西狄道人也”。1986年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太宗第五女、长乐公主的墓志说:“公主,讳丽质,陇西狄道人”。又太宗女汝南、兰陵等公主的墓志中,均称系“陇西狄道人”。

        从临洮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看,可更进一步证实“李唐祖籍在狄道”。今临洮城北稍
    门内公路西约百米处,曾立有《故西凉武昭王李之故里》碑。北门外有皇陵,相传为李暠的返葬墓。附近曾挖出砖砌古墓,墓壁有彩色壁画,据考证此墓为李暠衣冠墓。西坪钦王山湾有上、下王坟,相传为西平郡王李晟(唐宗室)父母墓。在清同治之前,临洮四乡李姓族人,每逢清明节都来这里上坟祭祖。史书多见记载,“汉征西将军李仲翔葬于狄道之东川”。据考,今临洮东二十铺汉墓群为李仲翔及其子孙墓葬地。20年代末,在临洮东乡二十铺汉墓群附近的河谷地出土“尚方仙人镜”一面,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据专家考证,此物为汉代之物。墓地附近的槐树李家,为李氏族人纪念《故槐里》而得名。全县境内还有临洮、大户、瓦房、纸房等以李姓命名的村庄70多个,约15000余户。

        综查《中国大百科全书》、《隋唐五代史纲》、《甘肃人物志》、《甘肃古代史》、《
    唐太宗传》、《中国一百帝王图》、《定西史话》等对李唐祖籍的记载,均与本文所述相同
    。旅居台湾的李牧华先生,潜心研究注释的《百家姓》中也指明:“(秦朝)陇西郡——(现在的)甘肃临洮县”就是李氏的发祥地。由此看来,天下李氏无不冠以“陇西郡”三字,以示李氏族人始于陇西。但这里的陇西是指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那辖地,而非今日之陇西县。同时从中华民族传统习惯看,皆以父辈最早的出生地为依据,而不以子孙以后的出生地为记。因此,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的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