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到底有几处下马陵?
  • “二百五”缘何而来
  • “三秦”称谓源于何时
  • 秦始皇众多子女的下落何在?
  • 最新热门    
     
    秦封泥的重大发现

    不明用途,被误认为是铸印之范。直至戴熙、刘成海才判为封泥。因
    此,封泥被人们再认识,只是近20O多年的事。

        书博馆藏的这批秦封泥,共有350多个品种,内容涉及秦历史许多方面,如官制、地理
    、礼乐、官廷机构、宦官组织、皇家苑囿、马政祠祀等。其中有许多未见诸史书记载。

        众所周知,秦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它所制订的一系列典章
    制度,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秦享国日短,加之距今遥远,它的有关情况,有许
    多史书失载,人所未知。这批秦封泥,由于其数量大、品种多、品相好,提供了一大批珍贵
    的秦史研究文字资料,其史料价值,当不亚于秦兵马俑和睡虎地秦简。

        目前,书博正在全力以赴地组织对这批馆藏封泥的拓制、摄影及整理工作,计划在年内
    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图录,并举办秦封泥国际学术研讨会,展出全部藏品,使这批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以便于各界专家、学者及艺术爱好者的深入研究。

        这里,谨据一孔之见,略谈如下几个问题:

        一、封泥出土地点

        这批封泥是1995年夏天西安北郊相家巷村农民在农田中挖粪坑时发现的。西安中国书法
    艺术博物馆在收藏这批封泥后,即前往出土地点踏查,并根据残存封泥渣散落于地表的情况
    初步确定了出土地点。西安市文物管理局根据此情况,立即在相家巷村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
    掘清理工作。因此,与以往传世封泥相比,这批封泥具有确切的出土地点,从而为揭示这批
    封泥的丰富内涵和科学断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家巷村位于今西安市北郊,在汉长安城以北。为什么在这里能够出土大量秦封泥?在
    秦代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目前虽然尚无充分的材料说明。但它应是秦在渭河以南的某处宫
    殿遗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统一后,“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
    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并有步寿宫、信宫、宜春宫、朝宫、南宫、北宫、
    章台、安台等。封泥出土之处,可能是秦“北宫”,因这里距汉北宫甚近,而汉承秦制,汉
    北宫或许距秦北宫不远。同时,这批封泥中出有北宫宦丞、北宫私丞、北宫大丞、北宫工丞
    、北宫下丞多枚,或为佐证。当然这仅仅是推测而已。

        即或不是秦北宫,它是秦的某一宫殿应无疑义。此处所出封泥中有左丞相印、右丞相印
    ,还有九卿中的延尉、宗正、少府、中尉等印。这些中央高级官吏的文书,当只有皇帝才可
    以阅读。因此,这里应是秦皇帝处理政务和朝会之所。史载秦始皇勤于政务,每日要阅读一
    百二十斤重的文书。如此众多的封泥,大概就是经皇帝拆阅文书之后,作为废弃物就近抛置
    的。

        二、秦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吏

        这批封泥中级别最高的为“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丞相之职的创立,有着重要的
    意义,其“掌天子,助理万机”,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享有极大的权力。同时
    也是“与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以及与此有关的‘宗法制’决裂的一种反映”。《史记·秦
    本纪》云:“秦悼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宋书·百官制》云“
    秦体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于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
    左右丞相”。据此论者一般认为秦所实行的是两相制。《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云“秦有
    左右”二相,注引苟悦“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这批秦封泥及目下我们所知他处秦封泥中,
    有左、右丞相印多枚,却惟独未见丞相印,长期以来秦官制中有三相互相之争,可以此作为
    参考。

        秦代的中央高级官吏,在这批封泥中还有管理皇室宗亲的宗正、掌管宫廷门户的郎中丞
    、职掌刑狱的延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管理山海池泽税赋及宫廷供养的少府等,对于史
    书记载的秦代中央官制都是有力的证明。

        三、秦的工官体系

        秦的工官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铸造业、制陶业以及采矿、冶炼、煮盐等。关于秦的工
    官,由于史书记载较少,故以往对有些问题始终不甚了解。这批封泥所显示的有关工官体系
    的资料,当能为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如“寺工乙印”、“寺二丞印”的发现即解决了出土秦铜器铭文的释读问题,证明了寺
    工官署的存在,寺工是正职,寺工丞为副职。从其所制造的器物看,它应是制造兵器、铜铁
    器和车马品物等的工官机构。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考工室。主作器械此批封泥中出有“少府工室”、“
    汪府工丞”、“御府工室”、“弩工室印”、”“咸阳工室丞”、”“栎阳右工室丞”、邕
    工室丞”、“属邦工室”等多枚工室封泥。《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释工室为:“工室,官
    署名。战国秦置。县级管理手工业的机构。《睡虎地秦基竹简·工律》:“县级工室听官为
    正衡石赢(累),斗用(桶)、升”,但新发现的封泥显示工室是广泛分布于中央及地方各
    级机构中的,而不限于县级机构。工室或为考工室之简称,主管官吏为各级工室,副职称“
    工丞”或“工室丞”。它的广泛分布从侧面证明秦代器械制造业(兵器为主)的繁荣和发达


        在封泥中还有“右织”半通印封泥及“左囗缦丞”、“右囗缦丞”、“蜀左织官”等。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属官有……东织、西织…”,职掌“文绣郊庙
    之服”、由上引封泥看,织室不仅有东、西织室之分,似亦有左、右织室之别,或为名称迁
    异,或为职掌有所差异。“右织”为官署名,“蜀左织官”为蜀郡所设左织官。

        秦的工官体系,除中央职官外,在郡县亦多设有同类的职官和机构,除上述各例外,这
    批封泥中尚有“邯郸造工”(秦邯郸郡)、“邯郸工丞”、“淮阳弩丞”等均可印证。

        封泥中见有“左司空印”、“左司空丞”、“右司空丞”、“宫司空印”、“宫司空丞
    ”以及“采司空印”。左、右司空均为少府属官。早在春秋战国时已设“司空”一职,执掌
    工程修筑。在秦兵马俑坑和秦都咸阳曾发现有“左司空”陶文122件、36种,“右司空”陶
    文73件、31种,大都是刻在筒瓦和板瓦上的。因此,人们初步认为“左、右司空”为少府下
    属从事砖瓦烧制的工官机构。主官为左、右司空,副职为丞。由“输之司空,编之徙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贾谊语)的记载看,左、右司空应是驱使刑徒从事制陶等业的工
    官,同时亦有从事其它修造工程的职能。而“宫司空印”、“宫司空丞”的出现,可以推断
    在宫中亦有同样的工官。

        封泥中的“采青丞印”、“西采金印”均未见诸文献记载。《史记·李斯列传》有“西
    蜀丹青不为采”之语,则此“采青丞”或许是开采丹青的工官。丞,乃副职。“西采金印”
    疑为陇西郡西县(今天水市东南)主开采金矿的官吏。

        关于盐业,封泥中有“西盐”、“江左盐丞”、“江右盐囗”三种。秦对盐铁业极为重
    视,少府有盐铁属官。“西盐”,“西”即陇西郡西县,秦于其地置铁官、盐官。“江左盐
    丞”,江左,乃长江下游以东之地,今江苏等处;“江右盐囗”,江右,乃长江下游以西之
    地,即今江西一带。由此二封泥可知,秦于此两地设有盐官。

        四、秦的养马事业

        秦人的崛起与它的养马事业有很大的关系。秦的祖先早就以“善御”、“善养”知名,
    传说中禹舜时的伯益,曾“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以赢姓”。(《史记·秦本纪
    》)。伯益的玄孙费昌,是商汤有名的驭手。他的后裔造父为周缪王作驭手,并驯养出四匹
    有名的良马。造父的子孙非子,居犬丘(今兴平县东南),“好马及畜,养养息之”,为周
    孝王“养马于*(氵+千+千)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于秦”(今甘
    肃天水市东南)。历史上有名的相马专家伯乐,就是秦穆公的大臣。还有善于相马的九方皋
    ,也是秦国人(《淮南子》)。

        秦所以能统一六国,重视马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苏秦曾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战国策》)说的就是马在秦的统一战争中的
    重要性。

        封泥所显示秦的养马职官和机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共有各类马厩之印16种,5O多
    个。其中除少数几个外,大部分史无记载。《周礼·夏官》说:“天于十二闲,马六种”。
    闲即马厩。《汉旧仪》载:“天子六厩,每厩马万匹”。由这批封泥所反映的材料证明,天
    子岂止“十二闲”和“六厩”!仅宫廷内的养马机构就有十多种。如:“秦(大)厩”,史
    称“大厩之马皆“四万匹”。《史记·李斯列传》与大厩相应的还有“小厩”,封泥中的“
    小厩将马”,就是管理小厩的官员,小厩,史书缺载。另外封泥中还有“中厩”,“中厩丞
    ”、“中厩将马”,这些都是管理中厩的官员。中厩在案的宫廷内是有名养马机构。秦公子
    高怕遭二世灭门之灾,主动请求为秦始皇殉葬,他说:“先帝无恙时,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
    ”(《李斯列传》)。关于宫内的养马机构,封泥中还有:”“右厩”、“左厩”、“下厨
    ”、“上厩”、“宫厩”、“官厩”、“御厩”、“私厩”、“都厩”、“家马”、“上家
    马”、“下家马”,以及以“章台宫”命名的“章厩”等。以上这些宫廷内的养马机构,史
    书都没有记载,至于它们的性质以及各个马厩间的关系,初步认为可能是按马的种类或需要
    而分厩饲养,确否尚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上述这些宫廷内部的养马机构,我们暂命名曰“内厩”。除“内厩”外,秦在边郡
    及各郡县大都设有养马的机构。《汉官仪》载:边郡置“牧师诸苑36所,分置西北边,分养
    马3O万头”。这批封泥内有“代马丞印”,就是设在代郡(今山西蔚县北)的养马机构,代
    郡自古产良马,唐太宗所乘的六骏之一,“拳毛騧,就是代州刺史许洛仁由代州所进,太宗称曰“洛仁騧”,“及天下太平,思其骖服,又感洛仁诚节,命刻石图像”,置于昭陵。这批封泥中的“东*(口+每)家马”、“泾下家马”,就是在东*(口+每)和泾下两地的养马机构。

        1976年10月至1977年初,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西探出的马厩坑93座,试掘的37座。其
    中有两处马厩,一处在外城垣的东边上焦村,一处在内外城墙之间,马厩坑内出土有养马的
    圉人双膝跽坐,作养马姿态,还出土有陶盆、陶罐、铁斧等养马器具,陶盒内放有谷子和秸
    草,陶盒上刻有“小厩”、“中厩”、“宫厩”、“左厩容八斗”、“大厩四斗三升”等陶
    文。同时出土的还有马骨架,经测量骨架与秦俑坑出的陶马大小基本相等。秦始皇陵马厩坑
    的发现,是秦宫廷养马设置的具体反映,在陵园墙内者表示内厩,在墙外者表示外厩。

        秦人对于养马事业,不但有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配备,在法律方面对于马政也有严格的
    规定。《秦简·厩苑律》对马的繁殖、饲养、选种、交换、服役、宰杀、疾病医治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要求。马和人一样也有户籍,使用时要选择良日,正由于此,所以“秦马之良,戎
    兵之众,探前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史记·张仪列传》)。在对六国的战争
    中,“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战国策》)。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