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西安古代陆路交通与管理
  • 古代长安的卫生防疫
  • 啊,摇篮!都市遥远的童年——西安城市发展史拾遗
  • 究竟有对多少个王朝在西安地区建都?
  • 水与六大古都(下)
  • 秦始皇陵揭秘之破解地宫(图)
  • 秦始皇陵揭秘之开掘争议
  • 秦始皇陵揭秘之四大存疑
  • 科技之谜真假秦陵地宫
  • 四十年最大成就 专家称秦始皇陵布局之谜基本破解(图)
  • 最新热门    
     
    水与六大古都(上)


        一、择水而邑——京都变迁的关键

        我国六大古都的形成和迁移,除过-因素、战略位置、经济保障等原因外,其中主要
    的一个原因就是因水而迁。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之首,周王朝原建都于西岐,属渭北高原,原高水深,用水困难,约在公元前1136年周文王(姬昌)将国都由西歧迁到了关中平原的洋河西岸,称丰京(今西安西南),周武王(姬发)灭商统一中国,又迁都镐京,位置在沣水的东岸。秦代建都于雍(凤翔县),也属渭北高原,用水困难,后来迁都栎阳(今临潼县武家屯一带),这里地势较高,又近盐卤之地,水质很差,商鞅变法后,秦孝公迁都于咸阳,临渭水建都,“船漕车转”交通方便。到秦始皇时“渭水贯都,以象天仅”,把市区向渭河以南扩展,著名的上林苑和阿房宫都兴建在渭河以南。汉代建都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水皆成卤,不甚宜人”,所以到了隋唐,城市迁到了沣河与灞河之间,真正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格局。使隋唐长安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西安城。

        北京在战国时是燕国的首都,称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是广阳郡(36郡之一)的行政中
    心,至隋代是涿郡的行政中心,唐代统称幽州,到公元938年,辽朝以蓟城为陪都,改称南
    京,又叫燕京。金代正式迁都于此,称中都。元朝在中都郊外建新城,叫大都。明朝改建大
    都,始称北京。清朝建都北京,民国迁都于南京,解放后又定都北京。这是北京都城历史的
    梗概。

        北京建都城址的变化都是因水而迁,从燕国蓟城到金代的中都,都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部
    的莲花池以东。为什么在此建城?城市以莲花池(小湖泊)和它的水源地小河为水源,统称
    莲花池水系。元代兴建大都城,放弃了原莲花池水系上历代沿袭的旧址,在原城东北兴建新
    都,新城址以金代离宫(大宁宫)附近的湖泊(即现在的中海和北海,当时南海还不存在)
    为中心设计城市,这些湖泊以高梁河为水源,统称高梁河水系,这是北京城址的重大变迁。
    因此,史学家侯仁之教授说:“北京城址从中都到大都新城,从莲花池水系迁移到高梁河水
    系,事先是经过了详细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取得丰沛的水源,这才最后确定的。”

        我国六大古都中以西安和北京最为重要,建都时间都超过了千年,从两个古都城址的变
    迁已经证明水对都城的重要作用。

        二、供水系统——京都生存的基础

        京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聚集,首先要解决城市人口的吃水问题,保证市民生
    存的基本条件。

        西安古代以隋唐的长安城规模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互交往,城市居住了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商使和留学人员,人口超过一百万。著名
    的建筑学家宇文恺为长安供水兴修了三条洪水渠道:一是龙首渠,也叫滻水渠,从城东滻水
    做堰开渠,引水入城,入城前向西北分出一支入大明宫,供应宫苑用水、入城渠道又分一支
    入兴庆宫龙池,西入宫城北汇为山水池和东海。二是永安渠,从城南引交水,入城后北流西
    城出北城墙注入渭水。三是清明渠,由城南引潏水向西北流入城内,流经永安渠东,与永安
    渠平行,至皇城西南角,入宫城,汇为南西北三海。解决了长安城引水问题。

        北京背靠太行山和燕山,西北高而东南低,形成了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
    大清河五大水系,注入渤海。历史上的城市用水,在金代以前,主要是莲花池水系供水,元
    代以高梁河水系供水。明清以西山诸水和昆明池为城市供水水源。建国后北京成为首都,人
    口超千万,吃水困难,先后在永定河上兴建了官厅水库(库容12.9亿立方米),在潮白河上
    兴建了密云水库(库容44亿立方米)和怀柔水库(库容近1亿立方米),解决了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和园林湖泊用水。

        古都杭州虽然面临大海,紧靠钱塘江,而城市供水一直困扰杭州。西湖因水土流失,常
    常淤塞,西湖周围斥卤之地,河水和井水都是咸水,人们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到了唐代大历
    年间(公元766年~779年)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开凿了著名的“六井”(相国井、金牛井、白黾井、小方井、方井、西井),所谓六井,实际是六处贮水池,用瓦管和竹筒从钱塘门、涌金门处引西湖水而修建的人饮工程。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又整治西湖、疏浚六井,解决了吃水问题。宋代苏轼先后两次到杭州任通判和知府,整治西湖,修建苏堤,恢复六井,再次解决了杭州饮水问题。明清不断维修西湖,地方官员把解决城市供水当作自己的使命,可见水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三、漕渠运河——京都经济的命脉

        漕运,指水路运输,为历史王朝所征粮食货赋运往京城的运输方式,从秦汉至明清都十
    分重视漕运。

        作为京城,人口众多,除皇族官僚、外商使者、普通居民外,还要驻扎大量军队,所以
    需要大量粮食和货物。为了解决供需矛盾,运输就成为突出的问题。西汉时建都长安,汉武
    帝采纳了大司农郑当的建议,开凿了漕渠,西起长安,东到黄河,全长三百余里,把中原和
    江南粮食运到了长安。到了唐代漕渠废弃,唐玄宗接受韦坚的建议,重开槽渠,每年从中原
    和江南转运到长安的粮食由120万石,增至400万石,对维持唐王朝封建统治,起到了巨大的
    作用。

        宋代建都开封,以发达的水运作为京都的经济支撑。贯穿开封的水道有四条:一是惠民
    河,位于城南,因通蔡州,所以又叫蔡河;二是五丈河,也叫广济渠,位于城东北部,经曹
    州(菏泽)直入梁山泊,是东来物资通道;三是金水河,位于城西,自荣阳引京、索二水经
    中牟到达开封;四是汴河,在蔡河之北,最为重要,早在春秋时将黄河与淮河沟通,开凿了
    一条人工运河称鸿沟,隋代隋炀帝又开大运河,大运河从黄河至汴河再连通淮河,全长一千
    余里,所以汴河成为沟通黄淮水运的大动脉。《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河横亘中国,首
    承大河(黄河),引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每年通过汴河向开封运进江南粮食500~700万石。

        隋代隋炀帝三开运河:第一次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通济渠,以东都洛阳西苑为起点,引谷、洛二水入黄河,顺流东下,再从板渚(今河南荣阳北)引黄河水入汴河经商丘入安徽泗水县与泅水合流,到盱胎(今江苏盱胎东北)入淮河,再顺河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

        第二次,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将兴辽东战役,自洛口开渠达到涿郡,以通运漕”。(《隋书·阎毗传》)。隋炀帝又下令开凿永济渠。从汜水县(今河南荣阳)东北引黄河水北上,连通沁水、淇水,至临清到天津会白河入海,北又与涿郡相通。跨越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全长1000余公里、第三次是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河,自京口(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运河宽十余丈,长800余里。沟通了长江与钱塘江。

        隋炀帝下令三开运河,仅用6年时间完工,构成了中国南北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
    州,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全长2700余公里,成为中国南北水
    运大动脉,“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运河成为宋、金、元、明、清开封北京的经济生命线
    ,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有;“尽道隋亡因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句,高度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