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洪庆堡杂记
  • 白鹿原掌故
  • 啊,摇篮!都市遥远的童年——西安城市发展史拾遗
  • 究竟有对多少个王朝在西安地区建都?
  • 水与六大古都(下)
  • 水与六大古都(上)
  • 汉中二题
  • 漫话乾州龟城
  • 泾渭分明
  • 三原龙桥龙驮龙
  • 最新热门    
     
    国民市场与游艺市场

    在“黄砚耕等拟办国民市场,市政令指示应注意五要点”的标题
    下写道:“兹有黄砚耕等,为振兴商业,繁荣市面,拟创办国民市场,连日积极筹备,现已
    大致就绪。前呈市政建设委员会,恳予备案,以利进行。该指令五点:(一)场内要辟房舍
    ,作公安派出所,以资弹压。(二)场内道路要宽。(三)场四周各开太平门一处,影、剧
    院均开临街太平门。(四)菜市场、露天小贩应有卫生设备。(五)场内应有渠道设备。”
    从这条消息中可知,国民市场是集文化娱乐和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经当时的市政
    建设委员会批准后.开始动工兴建。《西京民报》次年2月4日报道说:“本市新近揭幕之国民市场,连日演唱京剧、秦腔,近又赶建大厅两座,专供坠子清唱,旧年底可落成。彼时,炭市口、民乐园草棚中卖唱的各班,将齐移入市场经营,目前正请三原演出之马戏来场演出”。
        
      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国民市场已正式营业,只是地面设施很不充分,商贸用房未及建成
    ,文艺演出只是在露天进行,又5个月后,这种状况才有了较大改观。《民意报)7月10日报
    道说:“本市国民市场自开幕以来,积极推进,近复于市场内建房、楼、地窖共一百六十二间,租给商户住用,闻每间租价只数元之谱,现已租出大半。并闻该市场拟于今秋修建临尚仁路街市一带之门面房屋,以成本市完备之市场,近又开露天电影院”。

        国民市场边建设边经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到1937年秋始初具规模。这期间,王月华
    的秦腔,曹金顺、赵玉兰的评剧明星社,蒲剧晋风社,京剧联欢社都先后来市场内演出,以
    晋风社演出的时间较长。最先在这里演出曲艺的是相声演员张玉堂,还有一个叫张向阳的人
    表演摔跤。

        1937年秋天国民市场的房舍建成后,市场内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地窑虽已建成,但租
    用的人很少,大多都被锁着待租;市场内北口有几家茶社和饭馆;有一个叫作“三义社”的
    露天电影院,专演无声-。看来并不十分景气。

        到了1937年冬天,市场内有了些变化,出现了一个唱河北梆子的小戏园。以刘德金、刘
    凤琴为首的河北梆子艺人,于1937年秋跑反到西安,先在街头和道北二马路清唱,入冬后进入国民市场。他们在一块空地上搭了个小席棚,垒了个小土台子,摆了几条长凳,小戏园就算建成了。这是该市场内第一个小戏园。刘家班人手不齐,开始只能演些片段,后来逃难来的河北艺人渐渐多了,不断加入,小戏园也能演些折子戏。

        随着中原战局的不断恶化,跑反过来并在国民市场谋生的艺人急骤增多,鼎盛时有8家茶社同时举办各种演出,出了名的演员有河南新兴剧社的狗尾巴、小火鞭,评书演员侯来泉等等。一个唱坠子的“大观园”茶社也很有名。

        上文说到的‘三义”露天影院,是由姜得印与一姓郭的、姓梁的三人共同经营的,所以
    取名“三义”。后因无声-观众日稀,而戏曲演唱却逐日火爆,“三义”便停了电影,
    改弦更张,办起了戏园,这便是国民市场相当著名的“三义茶社”。它主要吸引逃难的外省
    艺人,初始唱京、评、梆三大块,后来就专唱评剧。茶社老板后虽易主,但一直未曾更名,
    坚持演出评剧小戏、折戏,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如陈燕、尹荣香等,西安解放以后,其
    中优秀者加人了50年代中期成立的西安市评剧团。

        游艺市场,西安的“天桥”游艺市场比国民市场晚出,创建于“七·七事变”之后,这
    个市场位于今解放路东新街十字的西南角,原是5亩农田,属本地住户刘文忠所有。当年麦
    收后,一个叫赵雄飞的人向刘租赁了这五亩麦槎地,着手规划,建造房舍。还请来一个叫张
    德水的电工(北京人),在市场内立杆走线,安装电灯,大致就绪后,即开始招商。游艺市
    场草创之初,远不如国民市场兴旺,里面仅有一个剃头铺,一个河南人开的小饭馆,大量的
    还是荒地,准备向小商小贩出租。最早来搞演出的,是相声艺人郭继东。当年秋收之后,大
    约受游艺市场的影响,又有两个人租借了该市场北邻的15亩农田,创办了两个所谓的娱乐场
    。当时谷子刚刚收过,一眼望去,白花花一片谷槎。紧邻游艺市场这个叫“艺术园”(今二
    街),老板叫王守义。艺术园以北的叫“艺术市场”(今四街),北端直抵东新街马路南沿,老板叫范金奎。这样,三个均冠以“艺术”的市场联成一体,相互贯通了。艺术园和艺术市场内修建了许多低矮简陋的房子,向外招商。一些搞-行业者看上了这个地方,纷纷进入,开办下等妓院。这两个高挂着艺术招牌的场所,实际上只是最黑暗、最丑恶的人肉市场。一些逃难来陕的良家妇女,为了生计,被迫在这里被逐时逐日拍卖,这真是对艺术的无情讽刺。真正称得上娱乐场所的,只有游艺市场1938年以后,游艺市场开始发达起来,从业者几乎全为外省难民,可谓七十二行,江湖乱道,一应俱全。就文艺方面说,这里是全市曲艺、杂耍演出的中心,也是评剧小戏园的发祥地。把它比作北京的天桥并不为过。先说评书。市场内著名的评书艺人为“三张加一李”,即张玉贵的“玉贵书社”,他以说《三国》见长,人称“说袍带”;张科兴(相声演员张玉堂之兄)的“科兴书社”,他以说《三侠五义》名世,人称“说短打”;张评益(评剧女演  员张璞真之父)的“坪益书社”,他说“西游记”最拿手,人称“说猴子”;李玉贤的“玉贤社”,他也是《三侠五义》最好。

        唱河南坠子的团体很多。当时坠子艺人连同家小约有200多人。他们那时都是在茶社里
    演唱,著名者有:“新生茶社”,系游市艺场最早出现的坠子棚,保定人刘默含、刘喜林、
    刘宝林、刘凤林、刘鸿林二家人组成的刘家班,在这里唱坠子、大鼓;“-茶社”,原是
    张玉贵的“玉贵书社”,坠子艺人马凤云(即吴凤云)的马家班从太原来西安后,张将书社
    转让出去,马家班即与赵明兰、赵艳琴的赵家班和程双喜、程喜珍的程家班,三家十几人在
    这里演唱,改名为“-茶社”;“文和茶社”,1942年河南遭灾,又有许多艺人逃往西安
    ,该茶社收留了大批逃难艺人,其中以稽胡子名稽江平、稽玉兰、稽玉红的稽家班较为有名;“明星茶社”,园主名王保泰,艺人程志学、刘丽云和王丽仙、王富霞的王家班等在这里演出;“-春”,坠子艺人曹志明、曹丽云、傅忠凤等在此演唱;“四茗茶社”,系牛树堂办的妓女清唱馆。另外,“乐乐居”为大鼓艺人孙大玉、田大玉的山东大鼓;相声艺人张玉堂、孙宝歧也长期在市场里表演相声。总之,曲艺是游艺市场的一大特色,从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了30余年,成为西安市曲艺演出和曲艺艺术人才培养的中心。不幸的是,这个传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切断了,西安的“天桥”也从此湮没无闻。

        戏曲演出也是游艺市场的一大特色。为说明戏曲演出的情况,仍要从茶社说起。前文说
    到的电工张德水,曾为游艺市场安装电灯,并负责收缴电费,他先是开了一家电料行,接着
    ,又从一个东北军军人手中买过一个茶社,由其妻孙桂君经营。为招揽茶水生意,开始曾请
    一些艺人在里面表演武功,遂取名为“文武茶社”。1938年初,国民市场刘德全的刘家班应
    邀迁来演出,来自四方的艺人闻讯后不断前来加入,于是改名为“四方茶社”。抗战胜利后
    ,艺人大批返回老家,到1947年终告歇业。著名评剧老艺人葛春兆、庞树春、吴云升等曾在
    “四方”培养了西安评剧史上的第一批女徙弟,如王丽娟、张璞真、刘紫霞、赵兰珍、侯宝
    莉、侯爱丽、李兰云等。解放后,她们都成为西安市评剧团的骨干力量。

        游艺市场中另有一个露天茶社,由赵雄飞开办,茶社四周环栽半截木桩,里面堆有一个
    土台,专演京、评、梆小戏,人称“而来散”。1938年夏。著名评剧演员赵玉兰的祖父赵满
    堂经赵雄飞同意,在这里办起了评剧戏园、请来花月琴的妹妹花秀琴来演出,日子一久,名
    声传出去了,这个露天戏园也就有了个“小蓬莱”的名字。1939年以后,艺人焦庆云成了“
    小蓬莱”的实际领袖,他促使赵雄飞在土戏台上搭了席棚。到1942年,焦庆云等八名艺人合
    资从赵雄飞手中买过产权,整个搭上席棚,因为艺人全是逃难来的外省人,取名为“旅陕剧
    社”。抗战胜利前又改名为“建国剧院”,这个名字一直叫到解放。“小蓬莱”也培养了一
    批评剧新秀,如王亚丽、段灵芝等。

        在抗战期间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国民市场和游艺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当在抗日战争胜利之
    前。它为外省大批难民提供维持生计的空间,难民也为两个市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当
    然包括戏曲和曲艺艺人的血汗,尤其不能忘却的是,这些艺人为西安市民带来了两个新的剧
    (曲)种,并为解放后西安文艺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两个剧团,即西安市评剧团和西安市曲艺
    团。而今,评剧团虽然解散了,但曲艺团改名为说唱艺术团后,仍活跃在西安的艺术舞台上
    ,论其历史,也已有60多年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