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洪庆堡杂记
  • 白鹿原掌故
  • 国民市场与游艺市场
  • “炭市”与“菜市”
  • 平安市场的变迁
  • 昔日南院门
  • 北院门今昔
  • 漫话乾州龟城
  • 泾渭分明
  • 三原龙桥龙驮龙
  • 最新热门    
     
    六十年前的西安评剧女伶

    sp;  花月琴:西安评剧第一人

        第一个把评剧带到西安的是花月琴。她原名李洁芳,唐山市林西人,一九一六年出生在
    一个工人家庭。父母很疼爱漂亮的女儿,曾竭力供她上学,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但是因
    为家庭生活实在困难,她九岁时便不得不辍学,在唐山的戏班学戏。唐山堪称戏剧之乡,是
    评剧的发源地。由于环境的濡染,许多穷苦人家便早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戏班,以图有个出
    路。九岁的李洁芳初学河北梆子,一年后就登台演出了。四年后,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就离
    开家乡,随戏班到山海关演出。这时是一九三0年,距成兆才、月明珠于一九一二年创立评
    剧仅十多年,但评剧已由乡镇进入了中小城市,尤其在东北的奉天(沈阳)大红起来。而李
    洁芳到山海关演出时,正是评剧发展史上的“奉天落子时期”的晚期。奉天落子时期的重要
    特征之一,是以李金顺为代表的第一批女演员的出现。女演员取代男旦,是评剧史上的重要
    现象,使本来就很通俗、很大众的评剧,更加可近可爱起来,并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发
    出了无情挑战的信号。

        在这种态势下,河北、东北一带的大批女演员纷纷改换门庭,唱起了评剧。李洁芳自然
    也不例外,她在山海关拜评剧旦角艺人甘子园、张老疙瘩为师,学习评剧,十五岁就成了戏
    班的台柱子,在东北的沈阳、吉林、安东、锦州、大连、抚顺、营口等地演出,结识了著名
    评剧女演员老白玉霜、筱桂花、孙云珠等,并与她们同台演出。

        到一九三六年,李洁芳已是有十一年舞台演出实践的成熟的评剧名角了。这年夏天,正
    在营口演出的评剧小生楚月楼,偶然遇见说评书的朋友李开臣,李开臣从怀里掏出一封亲戚
    从西安寄来的信,信中说西安的东北人很多,都想听评戏,可是西安却没有评剧戏班。听到
    这个消息,楚月楼心中一动:何不组织个戏班去西安闯闯路子呢?于是他便力紧筹划起来。

        西安当时的东北人多,这与时局有关。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
    长征到达陕北,蒋介石为了消灭心头之患,急调驻扎武汉的张学良入陕,一九三五年五月至
    十一月底,约三十万东北军先后开进陕西,以对付朱毛红军。“七七事变”后,大量河北难
    民又涌入关中,加上东北籍流亡学生,随军家属,东北、河北籍人口急速增加。而西安市区
    人口也滚雪球似飞速扩大,一九三二年西安市区人口仅十万八千人,“七七事变”后,骤增
    至三十九万六千人,正所谓“抗战以还,长安繁益,富商豪吏,接踵而来”,市面一时呈现
    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颇有艺术经济头脑的楚月楼,不仅艺高,而且极富冒险精神,他认为西进长安是占领新
    的评剧市场的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必须当机立断。于是他立即赶往奉天,邀角组班。他知
    道,已经成名并拥有广泛观众的大明星是不可能去中国的西部冒险的,他便在正在成长的青
    年演员中物色理想人选,于是花月琴被他选中了。花月琴在东北已有相当的名声,艺术上无
    可挑剔,而且年轻漂亮,即便在京、津、奉天也是评剧界的好人才。但是,许多评剧艺人对
    西安相当陌生,认为那是发配犯人的不毛之地,此去能否生还都保不定,人人倒抽凉气,不
    敢贸然应允。经楚月楼再三动员,加上花月琴态度坚决,终于组成了一支由二十八人合成的
    戏班,取名为“新声评剧社”,其中青年女演员七人,除花月琴外,还有孔殿娥、水铃花、
    张少霞、水玉花、花秀琴、孙殿玲等,这些坤伶都为当时的西安现众耳熟能详。

        以花月琴为主演的“新声评剧社”,从奉天到达营口,乘船抵达天津,然后乘火车辗转
    到达西安,这时是一九三六年的八月。该社的班主姓刘,演出方面的的业务由韩桂林、孙寿
    山主持,而楚月楼则卸去重担,专心演戏了。

        花月琴先是在南院门的牖民社举行首场演出,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客座日日暴满,《
    西北铁报》称“新声评剧社自到省后,赖花月琴与水铃花之风流表演,号召颇称有力,每日
    客座恒满”,实不为虚妄。

        笔者生也晚,无缘欣赏花月琴的艺术。据西安评剧界老人说:“花月琴人很漂亮,扮相
    特别好,在三十年代的西安评剧演员中是属第一的。”还说她日常所扮文雅素静,象教师那
    样端庄。在舞台上表演细腻,举止风流,芳兰竟体,作派稳重大气,长于演大家闺秀。而演
    现代戏更是风度天成,常常一出场还未开口就赢得喝彩,戏行称之为“碰头彩”。她是云遮
    月的嗓子,戏行称沙糖嗓,但行腔细腻柔润,有点京韵大鼓的味儿。她的代表剧目有《杜十
    娘》、《桃花庵》、《珍珠衫》、《占花魁》等,时装戏有《马振华哀史》、《-驼龙》


        花月琴以她出色的表演艺术,很快赢得了西安观众的热爱。就在花月琴在西安演出两个
    月后,古城出现了罕见的三个捧角团体,所棒的分别是花月琴、孔殿娥和水铃花。捧花月琴
    叫“护琴社”,该社曾召开过几次全体会员会议,社内设主席、秘书长等。至于这类捧角团
    体,据花月琴写信告诉我,说是由一些戏迷或无聊文人组成的,为避免招惹是非,她很少参
    加该社的活动。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一月,西安的一份报纸《西京晓报》采取观众投票方式
    ,选举西安戏剧界坤伶四大名旦,共收到本市和外埠选票六万多份,结果,花月琴以六千五
    百多票名列四大名旦之榜首。

        西安的报纸对花月琴的评论很多,为使今日的读者了解当时的观众对评剧艺术特别是女
    演员的看法,这里选录登在《西京晓报》上的一首七律,题目是《题赠花月琴·附序》,作
    者署名“瘦竹”:

        时届深秋,群芳摇落,一望天涯,红叶覆地。值此灰败季节,能不兴无可奈何之感耶?
    月之二十八日,应友人之约,赴新声评剧社观蹦蹦戏;生无唐主之雅号,又作顾曲之周郎,
    追乎锣鼓声中,绣帘乍起,乃将十数日来充盈耳际之花伶月琴得睹矣!该伶豆蔻年华,游龙
    体态,双袖轻扬,恍同天魔之舞;歌喉婉啭,有过羽衣霓裳,诚伶界之翘楚,泡天下之尤物
    也。戏罢归来,余之抑郁心怀,扫荡无遗矣,因为七律一首,以吟该伶。

                       柳叶双眉浅淡描,
                       盘龙轻挽衣碧绡。
                       形同寒梅还带素,
                       质本璞玉无点毫。
                       舞衫歌扇芳春逝,
                       迢关递山几家遥。
                       为惜娇质花无主,
                       寄语琴社任怨劳。
                     (西京有护琴社之组织)

        花月琴曾与后继入陕的著名评剧女演员赵凤珍、赵凤宝、曹金顺、赵玉兰等同台演出,
    共同开创了西安评剧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一九三八年之后,花月琴开始去关中各县巡回演出,足迹到过三原、渭南、户县、周至
    、宝鸡等地。一九四0年之后,她基本立足于宝鸡。一九四二年,花月琴因结婚而息影舞台
    ,此后只偶尔出来一下,不再经常演出了。后来她随夫迁往上海定居。解放后,一九五八年
    淮南市评剧团成立,她被该团聘请为教师,后因病去职返沪,一九八0年退休。

        花月琴是第一个把评剧带往西安的女演员,在评剧流播史上有不可小视的重要地位,由
    于她在西安获得了巨大成功,消息传到京津,吸引得许多其他评剧班社接踵而来,终于使评
    剧艺术在西安落地生根,生长了四十余年之久。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