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西安的清真寺
  • 西安八仙庵
  • 国民市场与游艺市场
  • “炭市”与“菜市”
  • 平安市场的变迁
  • 昔日南院门
  • 北院门今昔
  • 六十年前的西安评剧女伶
  • 六十年前的西安评剧坤伶
  • 西安茶馆象棋
  • 最新热门    
     
    晨钟暮鼓话二楼

    具备。

        随着整个西安城扩建工程的完成,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十七年(公元1384年)前后,明统治者又先后在西安城内修建了鼓楼和钟楼。鼓楼自起建至今,即在今北院门文化旅游街南端现址之上。钟楼则先踞唐皇城的中心位置迎祥观,即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东侧。原来这里与南北城门正对,系全城的中心位置,及至明初扩建西安城以后,钟楼的位置已偏于城西,且只通东西,不达南北。因此,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时任巡抚的龚懋贤特邀咸宁、长安二县县令,主持将钟楼东迁于今址,使之成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口。原来的鼓楼,地位并不逊于钟楼,二者东西对峙,交相辉映。及至1582年以后,均衡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全城中心的位置,四条大街的如众星之拱北斗,使钟楼的地位如日中天,声誉鹊起。与此相反、鼓楼的影响则每况愈下,黯然失色,退跌到聊陪旁席的位置。

        钟楼是一座砖台基座木结构的楼阁,面积1377.64平方米,自基台到顶36米。楼下为正
    方形砖座,砖座边长35.5来,高8.6米,四面皆有高、宽各6米的券形门洞,呈十字交叉,通
    向四条大街;四洞交叉点有四根石梁,结构坚固,造型大方。钟楼呈正方形,取形“五间七
    ”,即深、广各为五间,每面加围廓共七间。楼分二层,重檐三层,四周攒顶转角,檐上覆
    以琉璃绿瓦。楼檐四角状如飞鸟张翅,人称“翚飞式”。楼内贴金绘彩,画栋雕梁,金碧辉
    煌。楼上高达5米的大金顶,每遇晴日,在阳光辐射下,金光灿灿,熠熠夺目。整个建筑,
    结构灵巧,造型优美,高大宏伟,壮观非常。

        据说钟楼迁建落成时,主持迁楼工程的龚懋贤已经离开陕抚之职,去四川任职,但他还
    是远从内江寄来亲撰的《钟楼歌》勒石咏赞。据《钟楼碑》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筑基座
    以外,楼的形式、大小,一如旧制,全无改变。然而令人惊异的是,钟楼修成之后,将景龙
    观的大钟移挂于楼内,却无论如何也敲不响。无奈,只好将钟送还原处,对于此事,人们尽
    管多有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也给钟楼的历史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铸成了一桩
    迄今莫解的历史之谜。现在钟楼内所陈列的一口2000公斤大铁钟,据史籍所载系明成化年间
    (公元1465~1487年)所铸。钟周边铸有八卦图案,钟身镌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字样。不过这口钟与钟楼的得名却无丝毫关系,似乎别有来龙去脉。

        鼓楼横跨于北院门大街之上,东与钟楼相距半里余。元朝时,这里有“报时楼”,鼓楼
    即在此基础上修建。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及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工程是在
    微雨朦胧中奠基的。鼓楼呈长方形,楼基为一长方形砖座,砖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
    ,高7.7米,总面积1924平方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宽、高各达6米的券拱门洞。门洞北达北
    院门(今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通西大街。鼓楼立于平台中央,结构为重楼三滴水式
    两层木建筑。楼分两层,重檐三层,正面为七开间,进深三间,四周有走廓,因有九个间隔
    ,建筑术语称之为“七间九”。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上覆琉璃碧瓦,属于歇山
    顶式,重檐第三层的东西两面,有人字形土墙,外檐与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层次十分
    分明。全楼由地平至顶通高33米,稳重厚买,结构得体,其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原先在南
    北两面最上一层楼檐之下,各悬一块蓝底金字匾额,每块重达3000公千,系国家重点保护文
    物。其中南面的“文武盛地”乃是清高宗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张楷(乾隆三年三月至乾隆六年
    六月在任)重修鼓楼竣工后摹写乾隆皇帝的“御笔”,北面的“声闻于天”,字大盈间,笔
    力劲挺,相传为咸宁县一位名叫李允宽的书生所写。殊为可惜,这两幅曾为鼓楼这座历史名
    建筑增色不少的大匾额,竟在十年动乱中玉殒香销,毁于一旦,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历史缺憾
    。古时,鼓楼上悬有牛皮大鼓一面,每天傍晚定时向全城报时,与钟楼之鸣钟报晓,构成“
    晨钟暮鼓”,是为古城西安之一大独特景观。

        钟、鼓楼自明初建成,至今已历六百多个春秋。由于人世沧桑,风雨剥蚀,两楼皆屡罹
    磨难,几经修葺。解放前,钟楼曾一度驻扎过国民党军队,遭到严重的践踏破坏。建国后,
    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有效地保护这座历史建筑,设立了专门机构.并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
    下,挤出专款,分别于1954年、1958年和1984年,三次对钟楼进行整修,使这座千古名楼重
    现飞檐耸峙,雄奇宏伟之光彩。与此同时,禁封了原来供车马行人通行的四个门洞,拆除了
    四周参差低矮的建筑物,于楼之东北、西南两角先后建起了邮电大楼和钟楼饭店,开拓了钟
    楼盘道,栽植了银杏、刺柏、紫薇等名贵花木,使绿树红花掩映中的钟楼更见古朴庄严、绚
    丽多姿之神韵。1995年仲夏,人民政府再次投资对钟楼进行整修,将楼之基座四周护栏及台
    基北面供游人登楼参观的双向踏步石级、扶栏和楼端之大金顶全部更换一新。整修后的钟楼
    溢金流彩、青春焕发,在中国西安第六届古文化艺术节期间,大展异彩,尽现新姿,赢得了
    中外嘉宾的大加称赏。

        鼓楼在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699年)及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曾两度重修。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年久失修,残破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于1953年和1958年两次对鼓楼进行整修。199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北院门大街进行全面拓宽改建,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施工,于1993年9月开通建成一条长达684米,以青石铺路,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的文化旅游街,从而把鼓楼这座明代古建筑衬托得益发古朴典雅、庄严凝重,使之差可与钟楼竞秀争丽,遥相媲美。

        为进一步体现古城西安特有的文化风貌,突出明代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融钟、鼓二楼
    于一体,使之重现明、清时期晨钟暮鼓的盛世风景,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审慎听取有关方面专
    家学者缜密充分之论证,并经反复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实施一项跨
    世纪的综合性重大工程——钟鼓楼广场及其地下工程建设。这是一项具有古城风貌与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它于1995年10月下旬开始拆迁区域内单位与住户,11月29日正式奠基开工。广场括地45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地域开阔,气势恢宏。广场地表将以石材铺
    地,分别设有草坪、花卉、大型喷泉及艺术雕塑等。广场北侧规划有一条长达270米的下沉
    式文化商贸街,街北沿将分别以三组仿古建筑,增衬出两座古楼的宏伟气势;东端则为一约
    4万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并将二者与地下另一个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文化商贸城结合而成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钟鼓楼广场建设工程拟在1996年8月底前完成地下主体工程的施工任务,并在地面形成
    美化绿化之大环境。建成后的广场,将达到国际上城市广场的先进水平,它不仅可以显著地
    提高鼓楼的声誉及地位,使钟、鼓二楼珠联壁合,交相辉映,再现往昔晨钟暮鼓之风采,而
    且还将显著改善钟、鼓楼同及其周围的环境,有效缓解钟楼盘道交通长期拥塞不畅的状况,
    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旅游观赏及休憩娱乐的舒适优美的环境与场所、今年9月,国际历史都
    市会议将在古城西安召开。钟鼓楼绿化广场,将以它科学先进的设计、富于特色的造型与全
    新的立体姿态,迎接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朋友们。钟、鼓楼这两座历史
    名楼,将随着这一综合性现代化广场工程建设的完成,如锦添花,更加绚丽。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