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石制甲胄坑·秦陵甲胄坑
  • 阿房宫考古发现 挖出战国时期秦上林苑遗迹(图)
  • 唐太宗堂兄墓现长安(图)
  • 《兰亭序》是否伪造的
  • 法门寺的灵异现象
  • 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墓正式发掘
  • 佛教文化研究有新发现 “禅宗七祖”怀让祖籍在安康恒口
  • 为历史文化遗产整容
  • 西安两大古代建筑成功“复原”
  • 商洛发现西周村落遗址 揭示地域遗存文化面貌(图)
  • 最新热门    
     
    谁执掌“共和”年间国政

    子》曰:“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但正是这位甚有贤名的共伯和,同时犯下了杀兄和夺天子位的大罪,似不可信,很可能是捕风捉影之说,以讹传讹了。

      也有人认为,共伯和乃海内皆知好行仁义之人,因而在厉王出奔、太子年幼、政局动荡之际,“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恰好合乎当时人的意愿。他虽然尚是世子,仍可“干王政”。《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有厉王被逐时,“诸侯释位,以间王政”之语,当时共伯和年仅20岁,当时国势颠荡,亟需一位能控制局势而又得民心的人,卿士们虽顾念宗制,也有不得已而让共伯和干政的可能。从另一方面看,以共伯和德行不符来否定他曾干政,也是有失偏颇的,历史上每一种新的进步无不表现为对某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微的、但习以为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纯粹的道德化标准不能作为解释与衡量历史是否进步的最高标准,更何况是在讨论对于暴虐和周厉王进行取代这一具体问题上。共伯和不杀太子静,后又还政于宣王,这种审时度势而定进退,尊而不喜,废而不怒,正是他具有-家风度与才能的表现。

      司马迁照理是应读过西汉所存战国时的书的,《史记》录自《吕氏春秋》的文字就很多。共伯和之事在诸子书中记载不少,他必无不知之理。但为什么他要灭没共伯和“干政位”之事,而另创周、召两公“共和”之说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司马迁以为摄行政是一件大事,而这样的大事不见于孔子之书不足信,于是就把共伯和干政之说视为百家杂说,删去了共伯和干政之事,但“共和”纪元不能废,于是他循周初成王时周公旦代行王政故事而衍成臆想之说。

      两说并存久远。现在一般的通史或历史教材有取《史记》说(或将《纪年》说作为备注附于此说之后);有取《纪年》说:有的干脆不注明谁人执政,只言“诸侯共管”。两说至今仍难确定孰是孰非,“共和”年间执政者是谁,也就成了至今难解的一个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