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慈恩寺与长孙皇后
  • 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
  • 祖功穆乎悠远 民族焕美维新——黄帝陵祭祀文化浅议
  • 中国的门文化(图)
  • 历代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记略
  • 法门寺唐代地宫与4枚佛指舍利
  • 高家大院备忘录
  • 师心亦师道
  • 汉中市当选“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 渭水
  • 最新热门    
     
    黄帝与中国文化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最常见的是一竖划,其次是“Z”型。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那么,在黄帝时代,根据“依类象形”和“形声相益”的手法创造出象形文字,当无怀疑的必要。

        一般来说,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类。而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在文字产生以前就出现了。比如原始人制造的石斧、石铲等生活用具就是物质文化,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就是精神文化。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人们要表述某一物质文化或彼此交流某方面的糟神文化,只有依靠语言。可是语言是口中发出的声音,它既不能达到很远的地方,又不能长期保存下来,出口之后,迅即消失。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们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而文字的产生正好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它不仅使现有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使新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的出现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正是立足于这一点,我们说文字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也正是由此出发,我们说黄帝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随着文字的产生,作为文化两大门类的图画和音乐在黄帝时代也出现了。    
        
        且说图画。按《论衡·订鬼》;“(黄帝)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根据神话传说,原来作为中央上帝的黄帝,不但统治着神国,而且还统治着鬼国,他的属神后土就是鬼田的王。为了防止游荡在人间的鬼恣意横行、残害百姓,黄帝命令神荼和郁垒两弟兄在人间监视和统领着所有的鬼,神荼和郁垒住在东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一棵硕大无比的桃树,其枝干屈盘起来可以遮盖三千里的地面。树梢上站有一只金鸡,每天早晨,当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照射在它身上的时候,便开始鸣叫起来。(1)也就在这时,神荼和郁垒威风凛凛地站在桃树东北的树枝间的一座鬼门下面,严格检阅那些从人间游荡回来的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鬼(传说,鬼只在夜间活动,天亮以前必须赶回去。)。如果发现谁在人间行凶行恶,坑害百姓,神荼和郁垒就用芦苇绳子把它捆起来喂山上的老虎。这样,再凶恶的鬼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后来,每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人们总是用桃木制作两个神人放在大门两旁,手中拿着芦苇绳子,代表神荼和郁垒。同时并在门枋上画一个大老虎,以抵御鬼怪邪魔。也有人直接把神茶和郁垒的相貌画在门上,或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门上,据说具有相同的功效。久而久之,神茶和郁垒也就成了民间世代相传的门神。(2)至于另外那手种画着大将军模样,手持兵器,题为“秦军、胡帅”的门神,则是在唐代才出现的。据说唐太宗有一次生病看见鬼,心里特别害怕,便让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将军为他把守房门。以后这两将军就成为贵族世家的门神,它和民间的门神神荼、郁垒不同。(3) 

        诚然,在这一传说之中,诸如黄帝统治鬼神之国和其它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说法不足为信,但是,黄帝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却不是无中生有之语;按照上面的论述,黄帝时代已经有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画,比如“马”字,原初就是画出马的形状。再之我们在上面“黄帝与中国经济”一文已经述及,黄帝时代“筑宫室”,从漂泊流徙的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那么,作为屋室要害部位的门户确定无疑地出现了。可见黄帝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与虎之举是信而有征的。

        另外,据《绎史》卷五引《轩辕本纪》和《云笈七签》所云,有一次,黄帝到昆仑山东方的恒山巡狩天下,了解民情,途中遇见白泽神兽,这神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天地鬼神的事情一一讲给黄帝听。黄帝听后便让人把白泽神兽所说的种种怪物画成图画,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并在图画的旁边加以注解,以昭示天下百姓,使人民免受这些怪物的危害。黄帝回到宫中,还亲自写了一篇祝邪文,以诅咒这些怪物,从此天下太平。不可否认,《轩辕本纪》和《云笈七签》所记同样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尤其是白泽神兽能说会道更是荒涎无稽,不可遽以为信史。不过,黄帝让人画出种种怪物的形象倒是可以相信的,因为既然能够画虎,那么为什么不能画出怪物呢?只不过当时所画的种种怪物是凭借想象罢了,这又是因为白泽神兽所说的种种怪物谁也不曾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看见过。

        如果说黄帝让人所画种种怪物还是凭借想象的话,那么“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则是就具体的人所画的人物画,据《龙鱼河图》记载,蚩尤死后,天下再一次扰乱,由于蚩尤生前凶猛异常,神通广大,于是黄帝便令人画出蚩尤的形象,以威镇天下。天下人都以为蚩尤还没有死,不敢作乱,蚩尤作为九黎族的首领,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而且黄帝还与他进行过战争并亲-死他,其容貌特征一定在黄帝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说黄帝让人画蚩尤形象是就具体的人所画的人物画。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说,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图画是确定无疑的。至于画技如何,我们无法品头论足,也许今后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过,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来看,当时的图画无论是在描摹,还是在着色方面,都应该是处于简单、粗糙的草创阶段。 

        再说黄帝时代的音乐。根据文献记载,黄帝始作五声和音律:

        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4)

        黄帝作律,以玉为琯,长尺六寸,为十二月。(5)
       
        五声和音律是否由黄帝创始,很难据此断言。不过,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一般的乐曲倒是可相信的。《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说:
        
        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作《掆鼓之曲》十章:一曰《惊雷震》,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左虫右蝶的右半边)》,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奋怒》,八曰《熊罴哮吼》,九曰《石坠岸》十曰《波汤垫》。

        《古今注》也说:   
     
        短萧、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做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土也。

        也许这些乐曲还是没有任何音律、音阶限制的随意歌唱。

        黄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尤其还表现在他的著述上。据《汉书·艺文志》、《帝王世纪》、《云笈七签》等书所记:黄帝及黄帝时人的著作有如下多种《黄帝四经》4篇、《黄帝铭》6篇、《黄帝君臣》10篇、《杂黄帝》58篇、《黄帝泰素》20篇、《黄帝说》40篇、《太壹兵法》1篇、《黄帝》16篇、《黄帝杂子气》33篇、《泰阶六符》l卷、《黄帝五家历》33篇、《黄帝阴阳》25卷、《黄帝诸子论阴阳》25卷、《黄帝长柳占梦》11卷、《黄帝内经》18卷、《外经》19卷、《泰始黄帝扁鹊俞附方》23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黄帝杂子步引》12卷、《黄帝岐伯按摩》10卷、《黄帝架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力牧》22篇、《容成子》14篇、《成公生》5篇、《孔甲盘盂》26篇、《封胡》5篇、《风后》13篇、《风后弧虚》20卷、《*(左夹,右鸟)冶子》1篇、《鬼容区》3篇、《容成阴道》26卷、《天老杂子阴道》25卷、《黄帝兵法》3卷、《太一兵历》1卷、《黄带出军新用诀》12卷、《黄帝夏氏占兵气》6卷、《黄帝十八阵图》2卷、《黄帝问玄女之诀》3卷、《务成子亥兵灾异占》14卷、《鬼臾区兵法》3卷、《占梦经》11卷、《黄帝风经》、《黄帝针灸经》、《黄帝针经》、《黄帝脉书》、《遁甲》、《归藏》等。    

        不必讳言,上述黄帝及黄帝时人的著作,多系后人附托,例如《黄帝内经》就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由于当时条件下的书写工具与文字发展程度的限制,黄帝时代不可能有如同后世那些写在木椟、竹简、纸张上并且长篇、通畅完整的书籍问世,但是,根据当时象形文字已经出现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可能有刻划在任何能够用以作为书写工具的质料如石块、木片上的零散不全的语句或文章。

        综上所论,无论是就文字、图画,还是就音乐、书籍而言,黄帝时代都是中国文化的草创阶段,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我们坚信,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黄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会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昔遍关注。


    注释:

        (1)《刑楚岁时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曲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

        (2)《论衡·订鬼》:“《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挑水,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食。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区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芦苇以御凶。”

       (3)《三教搜神大全》:“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云:‘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因命画工绘二人之象悬宫门,邪祟以息,后世洞袭,遂为门神。”    
       
       (4)《管子·五行》

       (5)《路史·后纪五》罗注引《晋志》。
    柏明 李颖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