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其他古史
  • 黄帝与炎帝之战
  • 黄帝与蚩尤之战
  • 刑天与黄帝之争
  • 中国的门文化(图)
  • 历代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记略
  • 法门寺唐代地宫与4枚佛指舍利
  • 黄帝与中国文化
  • 黄帝出生及出生地
  • 黄帝的生活时代
  • 黄帝的妻室
  • 最新热门    
     
    黄帝的游历与外人朝贡

    ; 西游,黄帝西游来到陇右(今甘肃省酒泉县)空桐山,向广成子寻问“佐五谷,养民人”之道。据《庄子》记载:

        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桐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予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及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至上矣,互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大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吾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昏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独我存乎!”

        显而易见,此说纯系道家之言,其目的在于替仙人吹嘘,贬抑黄帝而抬高仙家,不足为信。不过,这并不是说黄帝未曾到过空桐山,据《抱朴子》等书记载,黄帝的确西游抵达空桐山,并向广成子寻向治邦安民之道。黄帝于空桐山拜见过广成子之后,登上原州平高县(今甘肃省化平县)的鸡头山。随后,黄帝又前往峨眉山,向“天真皇人”了解治理天下之方:

        黄帝谒峨眉见天真皇人……皇人曰:“古之圣人,盍三辰,立晷影,封域以判邦,山川以分阴阳,寒暑以平岁,道执以卫众,交质以聚民,备械以防奸,-以章等,皆法乎天,而鞠乎有形者也。天地有启闭,日星有薄失,治乱有运会,阴阳有期数;贤愚之蔽,寿天之质,贵贱之事,吉凶之敌,类气浮于上,而精气萃于下,性发乎天,命成于人,使圣人以为之纪。是以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正俗,从俗以毓质,崇质以恢行,勤行以典礼,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一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5)  

        黄帝听罢,心里很高兴,尤其是“天真皇人”所说的欲治天下必先从义、信、仁、教诸方面身体力行的为政准则,更使黄帝受到很大启示,他后来正是从这些方面着手而安邦抚民的,“黄帝乃终身弗违,而天下治。”(6)拜谒过峨眉山“天真皇人”之后,黄帝又“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7)。当皇帝从昆仑返回走到赤水之地时,不慎丢失了一颗黑颜色的宝珠,黄帝急忙派大臣知和离朱等人去找,没有找到,于是黄帝又让大臣象罔前去寻找,终于找到了那颗宝珠。(8)

        南游。黄帝南游先来到熊山,后又登湘山。按《抱朴子》:“黄帝南到圆、陇荫、建木,观百谷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辔之水。”可知黄帝南游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江南一带农业收成情况。

        北游。黄帝与方明、昌寓、张若、*(左讠,右上羽,右下白)朋等七位大臣一同向北游历,将要去具茨之山拜见大隗。当他们一行八人来到襄城郊外时,突然迷失方向,后隐隐约约看见前方有一线亮光,便继续前进,终于见到大隗。黄帝向大隗询问了何以治理天下的道理之后,登王屋山以还。(9)

        如果说在黄帝之前的社会,既没有压迫奴役和强加于氏族成员身上的法律、刑罚、监狱、军队等其它暴力统治,也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暴力统治者,全体氏族成员按照传统习惯,在协调一致、和睦平等的环境中集体劳动和生活,那么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代,情况则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每个氏族、部落内部和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由于利益的冲突不断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纠纷:“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现象时有所现,从前那种按照传统习惯行事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效用,因此迫切需要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治世方略。可以说,这就是黄帝游历天下的目的所在。通过游历,在寻求治世之法的同时,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族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诚如《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比如:

        黄帝治天下,……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10)

        黄帝时,南夷乘白鹿来献鬯。(11)

        四邦之民,有贯匈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12)

        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注释:

    (1)《史记,五帝本纪》。    

    (2)《采书·符瑞志》:“黄帝时巡狩至于东海滨,泽兽出能言,达知万物之情,以戒于民,为时除害,贤君明德,幽远则来。”《轩轩本纪》:“帝登恒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通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令写为图,作视邪之文以视之。”

    (3)《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丸音恒。《括地民》云:‘丸山即丹山,在宵州临胸具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九音纨。守节按:《地志》唯有凡山,盖凡山丸山是一山耳。诸处字误,或“九”或‘凡山’。《汉书,郊祀志》云:‘惮丸山’,颇师古云:在朱虚’,亦与《括地志》相台,明丸山是也。”,安《路史,疏仡纪·黄帝》,丸山作凡山。

    (4)《易林》。    

    (5)《泰一杂子》。

    (6)《秦一杂子》。

    (7)《新书》。

    (8)《庄子》: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  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9)《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抱朴子》:(黄帝)北到洪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还,陟王屋,得神丹金诀。

    (10)《淮南子》。

    (11)《宋书·符瑞志》。

    (12)《尸子》。
    柏明 李颖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