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其他古史 >> 正文
图:中国“金银岛”史上
上海小校经阁与傅斯年先
父亲在进军上海途中拜会
几经筹备却未能面世的上
毛泽东:有上海 就有个
张元济像(上海)
新中国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战役亲历记:解放上海“
世界上最大海难 上海江
解放上海 “摩登小姐”
最新热门    
 
旧上海租界印度巡捕红头阿三罢工风潮

时间:2009-8-21 11:17:35  来源:网易历史
《档案春秋》2009年第4期 作者:吴志伟

印度巡捕在租界的出现

1854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建立不久,即组建了负责在租界中管理道路交通、维持社会治安、调查犯行为等的“巡捕房”。

起先巡捕房所雇佣的人员都是西人,其中以英国人为主。由于西人巡捕的薪水较高,为节省开支,1865年4月开始招聘华捕(华捕的薪水只有西捕的四到六分之一)。近20年后,印度巡捕开始出现在巡捕房中,但数量不多,促使工部局进一步使用印捕真正的原因是中法战争的爆发。

那次战争发生在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之间,是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引起的。上海租界工部局因此而担心,“在租界内发生骚乱”。工部局董事会指示(捕房督察长)麦克尤恩上尉,命令所有巡捕进行特别戒备,以监视那些中国的流氓无赖或土匪,注意防止人们集会,以便在发生非常情况时能尽早报告。工部局尤其担心中国民众可能会对在沪法国人或外国人发生有所不利的行为。而住在租界越界道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西人更是感到非常不安,他们打算出钱给工部局道路委员会,要求该委员会派巡捕来保护他们。道路委员会觉得单独增派西捕,从费用上说非常紧张;而派华捕,在那种情况下也不太合适从费用及利害关系来讲,这时使用印捕就比较合适了。1884年8月11日召开的董事会会议上,道路委员会建议,考虑到“静安寺路上”的70位居民每人每月将认捐5钱以支付上述费用,董事会应派出14个人在夜间巡逻这条马路,同时应把卡德路(今常德路)拐角的平房租下来当作捕房。

董事会表示,愿意立即派去6名印捕,并准备打电报到香港,要求再派12名巡捕来,这些人将由一名两人巡长和一名华人巡长指挥,其全部人员的薪俸总数为每月350元。

会议通知道路委员会:工部局将指示督察长为对这些马路巡逻三个月进行安排,并授权他雇佣多至18名印捕,以及租用在沪外侨本杰先生的平屋,一切费用将由工部局提供。印度巡捕就这样开始批量出现在上海的租界中。直到1885年2月底静安寺路不再需要巡逻时,工部局的董事们由于对印捕的表现感到满意,因此决定继续留用他们,而且决定在捕房中继续增加印捕数量。此后印捕逐年增加:1901年时168人,1907年416人,1915年567人,1934年达到了634人;以后略有减少:1940年557人,1942年465人。

“红头阿三”称呼的由来

这些印度巡捕,在旧时上海,被人们称为“红头阿三”。为何有此称呼,有几种说法。一说见于1922年出版的《沪谚》,该书认为印度巡捕头上缠着红布,面色好像黑碳,因此就被人称为“红头黑碳”,后来被讹读为“红头阿三”。不过在上海方言中,“阿三”与“黑碳”,在读音上还是有点距离的。一说认为印捕进入捕房,晚于西捕、华捕,因此地位要低于前二者,故被称为“阿三”,至于“红头”,不用多讲,就是头上包着红布。这个说法,也有点勉强。印捕进入捕房的时间确实晚于前二者,但地位和华捕差不多,在薪水上还要高一些。在招募印捕的那段时期,华捕最低的薪水是每月10元,而印捕是每月15元为最低。另外,在一般市民印象中,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属于亚洲;但对其人种,总有意无意地认为偏向于欧洲。印度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上海工部局的西人不是这样看的,1893年,工部局举行上海开埠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并铸造银质纪念章和铜质纪念章,决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