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其他古史 >> 正文
《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
修建红旗渠的优秀青年们
几经筹备却未能面世的上
抗战前夕轰动全国的《新
被忽略的历史:1944年十
《新闻联播》31年变化
1960年代苏联青年沙滩休
杜重远与《新生》事件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
央视《新闻联播》30年发
最新热门    
 
《新青年》成员为何都不要稿费

时间:2009-9-8 10:33:06  来源:网易历史
《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  作者:陈明远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和《随感录》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但是,当时《新青年》杂志是不计稿酬的。

1916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月刊时曾宣布:“来稿无论或撰或译,一经选登,奉酬现金。每千字(译文)二圆至(撰文)五圆。”(合今人民币100—250元)。起初《新青年》发行量只有一千份;第二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销路直线升到上万份,不断再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但是,到1918年《新青年》启事:

“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简章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寻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

鲁迅应钱玄同之约投稿于《新青年》,恰在此时。我查遍《鲁迅日记》和有关史料,确实不见《狂人日记》、《随感录》等作品的稿酬记载。

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回忆:“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鲁迅)、周启明(周作人)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引自《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可见《新青年》编辑部跟北京大学文科(后来的文学院、国文系)基本上是一套班子的人马。为什么《新青年》竟然提出取消稿酬呢?有两个缘故。一方面,他们决心发起新文化运动,为社会尽义务;另一方面,他们都已经得到丰厚的经济生活保障。根据《1919年1月份北大教职员薪金底册》所载:陈独秀任北大文科的“学长”月薪300银洋(合今人民币人民币1万元),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月薪120银洋(合今人民币6 000元)。……他们构成了五四时代我国第一批新型的“中产知识阶层”。鲁迅在《二心集·序言》里也自认如此。就是这种一不依附于“官”、二不依附于“商”的经济自由状况,成为他们言论自由的后盾。自己有了足够的薪水钱,才能摆脱财神的束缚;自己有了足够的发表权,才能超越权势的羁绊。

鲁迅当时在中华民国###担任公务员,月薪300银洋,与陈独秀相等。所以他也甘心情愿为《新青年》义务写稿,不计报酬。何止如此!仔细数来,从1918年直到1922年,也即鲁迅创作《呐喊》、《坟》、《热风》中大部分作品的那几年《鲁迅日记》中,都不见一次稿费的记载。

另有资料表明:20年代初,陈独秀(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月收入共400银圆,胡适(文科教授兼任哲学研究室主任)月收入300银圆,李大钊(北大图书馆主任兼任政治系教授)月收入300银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银圆之间,周作人任北大教授兼国史编纂处主任,月薪240银圆。又,20年代初,郁达夫在北京担任经济学讲师,月薪117银圆,这就是低的了,怪不得他牢骚满腹。同一时期,林纾在北京正志学校任教,月薪500银圆,比陈独秀、胡适之还要多出100—200银圆。后来学者们的待遇又逐步提高。

那么当时北京的一般生活水准又怎样呢?据史料分析,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银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又,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父母加两三个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费132.4银圆,也即每月11银圆就可以维持了。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