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谁是我军第一个用身躯堵
八路军中第一个外国女少
周继发和“保定外围神八
抗战中八路军:我们曾经
八路军如何分奖金:全军
方子翼将军忆25天创建空
杜聿明林彪决战东北:国
抗战八路军唯一受到蒋介
“土八路”的厉害:日军
日本八路教八路军说日语
最新热门    
 
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参谋长之谜

时间:2009-10-21 10:20:33  来源::《纵横》杂志2008年第6期
纪:“通知部队立即出发,两日内务必赶到町店集结!”

原总后勤部管理局政治委员苏焕清(时任八路军三四四旅旅部副官主任)也有篇回忆文章《苏公泉》,里面提到1938年8月,三四四旅旅部进驻晋东南的平顺县黑虎村时,看到当地非常缺水,“这儿抗日政权刚刚建立,群众对我们缺乏了解,密切群众关系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雨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我真担心可能因为水引起军民矛盾。第二天晚上,就去请示旅政委黄克诚同志,他和参谋长韩振纪同志住在村中心一座地主大院的瓦房里。”

《血战町店》和《苏公泉》均刊登在沈阳军区白山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的《驰骋中原》中,从两人回忆看,至少在1938年6月,韩振纪就已出任三四四旅参谋长。

3笔者也通过一些渠道向韩振纪将军的亲属求证,得到以下相关答复:“韩振纪于1938年春任延安中央党校军研室主任,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信给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任命为八路军第三四四旅参谋长(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1938年8月,三四四旅南下,活跃在豫北、冀南、冀鲁豫地区,粉碎日伪‘伪化’计划和多次大扫荡,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毙伤日伪1400余名,俘敌56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到1940年初,三四四旅发展为七个团。1940年初,八路军总部命令将晋豫和冀鲁豫边区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纵队司令员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政委黄克诚,副司令员杨得志,韩振纪任参谋长。全纵队兵力为2.5万人。纵队统一指挥太行山南段、山西新军决死队及河北民军等部。”据闻,这个答复参考有总政治部档案之《韩振纪自传》(1954年)、军事科学院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解放军出版社之《将帅名录》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主编韩纪民所著《韩振纪传》。

4原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将军在《新四军三师十旅和独立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里面讲到1940年初八路军第二纵队组建时,纵队首长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杨得志任副司令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崔田民任主任,唐亮任副主任”。当时,八路军第二纵队在1940年2月组建并下达人事任命,以第三四四旅旅部组成纵队部。4月底,二纵从晋东南来到冀鲁豫边区,和冀鲁豫支队会合,仍称第二纵队并兼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可见,随着八路军三四四旅旅部的升级,韩振纪在1940年2月由三四四旅参谋长升任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参谋长。

5 从众多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的组建资料来看,众口一词的是:1939年2月,八路军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和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领旅直工兵排、炮兵排及部分机关干部共百余人赶赴直南,3月9日在内黄与三四四旅独立团、特务团和中共直南特委领导的游击二支队会合,组成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少数资料会在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后写上三四四旅供给部副部长刘炳华的名字,但没有任何一份资料上显示有“旅参谋长卢绍武”,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当时卢绍武为三四四旅参谋长,那么他的名字不仅显示在赴直南领导层里,而且还会排在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之前。笔者判断,卢绍武当时肯定在这一行中,但职务显然不是旅参谋长,而应是储备、培训干部的旅教导营营长。冀鲁豫支队是由三四四旅分出的又一旅级部队,八路军第二纵队到冀鲁豫边区时,该支队编入二纵,改番号为新编第二旅,许多资料也许就是把冀鲁豫支队和三四四旅混为一谈了。

由以上五条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38年6月至1940年2月,韩振纪为八路军第三四四旅参谋长,并且是第二任。卢绍武既不是三四四旅第一任参谋长,也不是第二任参谋长。

三四四旅参谋长任职真实情况

根据前述考证分析,笔者认为八路军三四四旅参谋长任职的真实情况是:

1937年8月-1937年11月,三四四旅参谋长为陈漫远。此间卢绍武任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参谋长。韩振纪为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副团长、政治委员,后回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继续任第一大队(军事)大队长。陈漫远和韩振纪均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卢绍武所在的六八八团因山洪阻路,未能进入作战地域,作为——五师预备队没有参加战斗。

1937年11月-19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