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老地图显示:日军画出侵
专家发现1600年前药丸 
64年巴西炮制中国九人案
世界贪污史黑色幽默 唐
1947—1948年暴风骤雨般
48年“江亚轮”海难幸存
咸丰朝一品大员受贿16两
1948年上海端午赛龙舟彩
流落缅甸60余载 16名中
16世纪古代刑具在美国拍
最新热门    
 
1648万:日本在东北所奴役的中国劳工数量

时间:2009-10-21 10:20:34  来源::《日本在东北奴役劳工调查研究》
过790万人。

2东北地区

日本从1934年开始用欺骗的手段招募劳工,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其地域不限于华北,在东北地区的劳务市场也采取同样的手段骗招劳工。日本在东北骗招和征派劳工地域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从1934~1938年,日本在东北骗招劳工,主要是在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到了日本统治东北的后期,则主要采取强制征派的方法,即使是人烟比较稀少的边远地区也不能幸免。例如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突泉县强征劳工的情况是:1942年4月,伪县公署在各村征派500名劳工,去锦西县修筑战备工事。1943年5月,县动员股征派500名劳工,去白狼山、阿尔山一带修筑战地工事。同年6月,县动员股征派300名青壮年,组成勤劳奉公队,在黑河一带修筑战备工事。1944年7月,伪县公署强抓500名劳工,征派600名勤劳奉公队员,分别去海拉尔、白狼沟修筑战备工事。1945年6月,县动员股征派勤劳奉公队1020人,去哈尔滨南部的拉林,强抓500名劳工去海拉尔修筑防务工事《突泉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第18~19页。。由此可见,日本侵略者征派劳工的范围基本覆盖东北各地。

目前尚未发现1934~1937年使用伪满洲国内即东北地区劳工数量的统计资料。据伪满民生部1938年统计的数字:“康德五年[1938年]度国内普通劳动者登录数”为559732人伪满民生部:《民生年鉴》,1938年,第52页。。参照1938年及其后几年的统计资料推算,1934~1937年这4年使用伪满劳工数量至少超过150万人。

(

1939年,经劳工协会对伪满即所谓“国内劳动者招募”的劳工为493577人伪满民生部:《第三次民生年鉴》,第51页。。

1940年,伪满政府计划当年从伪满洲国内募集的劳工数量为751988人,实际募集数为387966人《满洲矿工年鉴》,1942年,第88、93页。另据1940年《劳动统制本年对策大纲》记载,当年计划募集的国内劳工数字为50万人。见日满实业协会满洲支部《内外经济情报》第6卷5号,1940年5月1日。。

1941年,日伪加大了在伪满募集劳工的力度。据伪满政府1941年12月调查:本年招募的劳动力,一般劳工为192万人伪满劳务司、劳务兴国会:《劳动者就劳状况调查表》,见《东北经济掠夺》,第945页。,扣除当年由华北输送到东北的劳工949万人,在东北当地征调的劳工为971万人。

1942~1945年8月招募与征派劳工的数字,没有找到当时的历史统计资料。据原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次长、战犯古海忠之1954年6月3日笔供的概数:“1942年100万人(其中供出劳工35万人);1943年120万人(其中供出劳工50万,勤劳奉公队25万人);1944年130万人(其中供出劳工60万人,勤劳奉公队35万人);1945年160万人(其中供出劳工60万人,勤劳奉公队15万人,截止[至]8月15日是8万人,勤劳奉公队累计14万人)。”〔日〕古海忠之笔供,中央档案馆:《日本侵华战犯笔供》第5卷,第461页。据此,1942至1945年7月(1945年按半数计算),在东北使用的劳工包括勤劳奉公队员总数为430万人。

另据原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长官、战犯武部六藏供述征调的勤劳奉公人数是:“1943年动员了6万青年,令他们平均从事4个月的劳动。1944年动员了约20万人。1945年预定动员30万人,后因日本投降而停止。”〔日〕武部六藏笔供,中央档案馆:《日本侵华战犯笔供》第5卷,第253页。按照武部六藏所供述的使用勤劳奉公人数,比古海忠之多出了27万人(1945年按半数计算),即1942~1945年奴役的东北劳工人数为457万人。

武部六藏供述的勤劳奉公人数得到了其他日伪战犯的佐证。据曾在各省任职的伪满官员供述:1943~1944年,伪滨江省公署每年供出劳工为6万人,勤劳奉公队员7万人;伪四平省公署每年供出劳工4万多人,勤劳奉公队员4万多人;伪三江省公署每年供出劳工3万人;伪吉林省公署每年供出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