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宋子文日记揭秘 张学良
表面宽厚暗谋杀机:蒋介
杨虎城之子:为父亲移灵
杨虎城之女要求国民党为
杨虎城17路军中条山抗日
档案解密西安事变后杨虎
杨虎城卫兵口述--我亲历
是谁杀害了杨虎城和小萝
杨虎城是被张学良杀死的
杨虎城之子遗愿见张学良
最新热门    
 
杨虎城日记披露回国内幕:接到可疑电报

时间:2009-10-25 10:29:48  来源::《世纪》2009年第4期
因为是秘书记录的,所以里面保存了很多电文,这种繁琐的记录杨虎城自己当然更不可能去做。最有趣的是,在杨虎城决定回国以后,他就不再继续口述日记了,但他的可敬的秘书坚持自行做记录,一直到回到香港前一天为止,虽然变得非常短,记的事情也非常小。

亢维恪(1906-1978),陕西蒲城人,后改名亢心栽。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底,亢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春,考入北京中俄大学。不久参加著名的“三一八”游行请愿,险遭枪杀。后由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保送,与京、津的陕籍学生一行16人到广州,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亢任中共农讲所支部干事会干事。是年11月被委派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驻陕办事处主任,偕陕籍学员一起返陕。之后曾任中共陕甘区执委会执行书记、农委书记,陕西省农协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员等职。1928年他获悉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接着又得知爱人徐九龄被国民党新军阀逮捕(后被杀害),遂脱离了中共组织。脱党后,亢隐姓埋名开始了教书生涯。1930年11月杨虎城主陕时选派一批青年出国深造,亢被选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学习。1934年初回国,先在杨虎城部担任秘书,后在陕西省教育厅任督学兼编辑、西安高中任教员兼教务主任。1937年5月,杨虎城受蒋介石威逼辞职出国考察,亢接受杨的邀请以秘书身份随同出国。5个月的时间,途经美、英、法等11个国家,历尽艰辛。一路上,他既做翻译,又处理往来文电、信函,还在特殊情况下代杨接待记者。当获悉国内抗日战火燃起,他又为杨急切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想方设法、四处奔走。11月底回国后,他仍回西安高中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这期间,他先后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并担任三青团西京市分团部干事兼组织训练委员会主任。1946年2月,亢经杜斌丞、刘剑涛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西安市支部组织部部长。是年夏赴北平。

在北平,亢维恪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兼秘书主任,民盟北平支部委员,积极参加民主活动,公开支持进步学生。1948年“八一九”北平大逮捕时,他被拘押两天。北平解放后,他奔赴延安,一面在延安大学任教,一面与杨明轩等发起恢复民盟西北总支部,并被推选为秘书长。1950年后历任西安市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西安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3年6月,亢在西安写下《记杨虎城将军欧美之行》一文,成为以后一些回忆杨虎城欧美之行文字的祖本。而他的依据之一,看得出就是这份由杨虎城口述、自己记录的旅欧美日记。1978年8月18日,亢病逝于西安。

在十七路军集团里,亢不属于核心成员,他之所以被征召,可能与他年轻时由杨虎城资助留学英国的经历有关。杨虎城出行前与人拍过几次合影纪念,其中都没有亢维恪,或者都没有人认出亢维恪。根据这份日记, 1937年10月9日,杨虎城离开伦敦前往法国,亢维恪秘书第一次没有跟随,从而开始自行记录一行在英国以及到法国以后的事情。这以后,杨虎城回到法国与亢重新会合,并从马赛上船回国,其间一直没有重新开始口述日记。看来,10月9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日,从此杨虎城无心或认为不必写日记了。但亢秘书没有中止这份日记,而是自行写下去,后来随身携去,和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

另外从回程船上舱位的安排看,亢的舱位比几位重要的秘书要低一个等级。在九龙,杨和重要的人员住在一处,亢同一些回国的留学生住在另一旅馆。这时,王菊人和王根僧由西安到达九龙,跟着,宋子文、王炳南也由上海前来。从此,亢很少同杨晤面,已经实际退出活动。30日,杨虎城偕王根僧乘飞机去长沙,亢也搭飞机去汉,回转老家。日记因为一直在亢的身边,由此也随亢回陕并幸存下来。如果说日记是杨虎城亲笔所作的话,这一切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日记披露一些尘封秘闻

杨虎城日记的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他对回国抗日酝酿已久,对自身的安全问题也有所警惕。

杨虎城所乘的胡佛总统号为美国大来轮船公司于1930年建造,排水量26000吨,时速每小时二十一或二十二海里。随员有亢心栽、樊雨农、王麟阁、仲跻翰。樊雨农系杨部亲信,任职参谋。王麟阁最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