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老志愿军想回朝鲜祭拜毛
周恩来1958年访问朝鲜拜
朝鲜史详细记录:明成祖
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图
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由
《东方红》仅排练50多天
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
经看不经打:朝鲜战场土
朝鲜战场:土耳其旅被志
1945年朝鲜解放:南朝鲜
最新热门    
 
朝鲜半岛近代复杂的去中国化运动

时间:2009-10-29 11:16:50  来源::《世界博览·海外卷》杂志 2009年第3期
明的,哪些国家是野蛮之地。”中国法律腐败的本质,残忍的刑事机关,脏乱的街道和医院都经常被这些民族主义报纸所提及。这些朝鲜作者们指责中国人太懒惰,声称愚昧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在朝鲜的中国商人被比喻为吸血鬼,被指责:“他们来到朝鲜没有带来一丝好处,只有大量的伤害。”《独立新闻》作为最狂热的文明鼓吹者之一,对中国充满了轻蔑,称之为“世界的笑料仓库”(1896年6月20日)。

如果说《马关条约》是朝鲜脱离朝贡关系的开始,那么将中国视为野蛮国家的观点则标志着朝鲜参与到了世界体系的新意识形态中。在朝鲜人的世界体系中,中国不再扮演中心的角色,而是滑到了边缘。

英雄与文字

在1895年~1910年间,对朝鲜民族主权的直接威胁来自日本和俄国。但朝鲜人还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投向了历史上的中国。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主权与依附,朝鲜半岛迅速兴起了铲除中国文化的号召,朝鲜的民族主义者觉得只有通过重建文化的纯洁性,才能真正获得独立。

20世纪之交的朝鲜民族主义者急切地要寻找英雄人物来激励振奋民族精神,于是被称为“朝鲜历史上四千年来唯一伟大的人”的乙支文德被挖掘出来。公元612年,乙支文德领导一小队高句丽军队,对抗隋炀帝的几十万大军取得了胜利。乙支文德这个人物身上反映了一种朝鲜早已经丢失的军事荣耀。在朝鲜以前的历史典籍上,有关乙支文德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而在此时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和教科书都详细描写这个高句丽将军的生活和成就。

在很多学校门前还树立起了他的雕像。在一篇乙支文德传记的导言里,民族主义史学家申采浩说,在了解乙支文德之前他觉得朝鲜民族的本质就是下等的和弱小的,但是在读到乙支之后,他的“精神汹涌澎湃,勇气大增,我把脸朝向天空,叫喊道‘就是这个,这个就是我们民族的本质’ ,就是他,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没有任何伟大的任务和伟大的事迹能与之匹敌。我们民族的本质就是如此的强大和勇敢”!

对很多人而言,乙支文德还代表着一个时代,那时候朝鲜是真正的朝鲜,并没有被中国文化玷污,乙支文德既显示了一个抵抗中国进攻的战斗者的形象,也代表着没有接受儒家教育的朝鲜,象征着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荣耀。申采浩说“自从中国文化进入我国之后,我们的人民都陷入崇洋热中,并患上了顽固贬低自己的怪病”。

人们哀叹乙支这样纯粹朝鲜的古代姓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式的名字,因为朝鲜人迷上了中国汉字。在脱离“中央王国”的运动中,朝鲜人积极提倡用音标字母来代替汉字。

早在1443年世宗大王命令使用音标文字的时候,就受到以集贤殿副提学崔万理为首的一帮士大夫的大肆攻击,这些学者认为知识与汉字是紧密联系的,经典著作都使用汉字写就。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通向知识的途径。崔万理上书说:“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可见,当时把韩文看成了“螗螂之丸”,而汉字是“苏合之香”。

新的知识体系紧跟着枪炮和帝国主义国家的产品进入朝鲜半岛之后,方块字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日益遭到挑战。方块字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之后,书写体系也跟着民族主义化了。朝鲜的知识分子开始称颂世宗大王的字母, 作为朝鲜唯一的书写体系,竟然5 0 0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粗俗的。《首都公报》的编辑们说:“天底下所有的民族中,没有哪个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方块字现在被认为是属于中国的汉字,“中国的方块字是属于中国那块土地的语言”,因而是异族的。音标文字不但是一种可以使用的工具,还是值得尊重的对象。杰出的语言学家周时经一生致力于朝鲜语文的研究、教学并组织领导了“国文启蒙运动”。他恳求同胞们热爱他们的语言和书写体系:“如果还有人更喜欢中国的书写而蔑视民族文字,那他还是朝鲜人吗?”

但至少有一人拒绝韩文。这个人是个无名的教师,在给保守派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