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海淀发现圆明园西洋楼卧
谜团:郑和船队最先到达
夏威夷海底发现两艘二战
解放重庆:1949,彭水马
叶飞故里南安占石村发现
考古家首次发现描绘普通
侵华日军罪行累累 受害
轰炸重庆的罪魁——大西
江苏楚州发现清乾隆年间
青州发现龙山、岳石文化
最新热门    
 
重庆发现曾秘藏国民党党史馆史料的隐秘山洞

时间:2009-11-23 11:22:33  来源:不详


8月10日至14日,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应邀来渝交流访问。邵铭煌此行是国民党党史部门在职最高负责人60年来第一次访问重庆,《会谈备忘录》也是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组织就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合作达成的第一份文件。

在渝期间,邵铭煌先生专程探访了位于九龙坡区含谷镇一处隐秘的山洞,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烽火往事。今天,重晚地理周刊记者带你探秘这座山洞,走进陪都历史的深处。

一处废弃农家乐

邵铭煌先生专程前去访问的这处山洞,有什么特别之处?

该山洞位于含谷镇崇兴村8社一处小山坡脚下,蜿蜒去洞口的小路长约50米,两旁怪石嶙峋,洞口葛藤密布,上方是一尊挂红的观音菩萨像。给记者领路的崇兴村66岁老村主任吴家桥说,山洞是一个大溶洞,三年前还是一处农家乐,现已停业废弃。

洞口所立石碑显示,这处农家乐名字叫石宝洞天,老板姓罗,能提供餐饮、休闲和娱乐服务。虽已废弃三年,曾作为农家乐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石板路、简易公厕、打磨过的石门,洞内平坝已经被筑堤成小湖,四周修有水泥桌凳。

含谷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远福介绍,吴家大洞原名太子洞,是天然溶洞,深不可测。洞中奇形怪状的石乳、石柱随处可见,主洞高10米、宽15米,能容纳近千人。清康熙年间,贵州遵义人吴学义来此占地创业,属吴家地盘,因此得名吴家大洞。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吴家大洞在当地很有名气,洞口一直有一尊观音菩萨,当地人传说观音菩萨很灵验,几乎天天都有人前往烧香求子。人们来到洞口,纷纷朝观音菩萨像下面一小洞扔石头,俗称打儿洞。洞里冬暖夏凉,每到夏天,人们纷纷前往避暑。

洞内有前人题诗数首,其中咸丰十年淡逸居士钟元音所题一首诗,足以说明该洞美观景色:“古洞幽深亦香然,生成仙景十分全。举头好似天花盖,踏足欲登白玉盘。气滴琼浆凝泉立,风飘霞露结珠悬。同来静玑忘归来,握笔题诗记壁间。”

文革期间,洞口观音菩萨像被破坏,烧香者减少。近几年,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家家户户装了电风扇和空调,洞子渐渐萧条。2003年,开为农家乐,老板将其改名为石宝洞天,并做了较大改变。

秘藏史料百余箱

这么一个似乎与国民党毫不搭界的地方,为什么吸引邵铭煌先生专程探访?

进入吴家大洞的路旁,当初农家乐老板所立石碑还记述说,陪都时期蒋介石、林森、郭沫若、谢冰心等政界、文化界数十显要人物,都前去视察过。

记者查阅《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大事记》,有这么一段叙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顾虑史料受潮和空袭频繁,由部分员工将全部史料移藏至巴县亚光寺附近一天然大石洞——吴家大洞,称山洞为辑园”。

一位名叫萍生的国民党老党史工作者撰写的《党史史料西迁略记》说,抗战国民政府西迁,党史经长江运到重庆,装运木船,溯嘉陵江而上,藏诸缙云山绍隆寺。由于绍隆寺附属温泉寺,温泉寺又已辟为公园,人多眼杂。搬运党史入山时,请当地工人扛负,柳条箱子大而且多,十分惹眼。

久而久之,北碚当地就讹传绍隆寺是国民政府财政部藏纸币之所。寺庙中虽有北碚区警署派员警卫,但在邻近的山中,依然有小偷、强盗出没窥探,对绍隆寺虎视眈眈。无奈之下,史料被移藏盘溪观音庵,以石家花园为会所。

盘溪与沙坪坝隔江相望,重庆成陪都后,学校、工厂等积聚沙坪坝,建筑逐渐增多,成为日机轰炸重点。一次,日机的炸弹落在盘溪江边,国民党史料无奈再次迁藏,至老鹰岩附近含谷乡吴家湾之吴家大洞,以亚光寺为会所。

邵铭煌介绍,国民党党史馆西迁,共计111箱史料相继运到重庆,均藏于吴家大洞。虽然现在吴家大洞看上去地势偏僻隐秘,当时却是位置绝佳:首先是交通很方便,大洞距山洞到白市驿的成渝公路,不到1公里;其次是距当时达官显贵歌乐山居所和国民党中央机构林立的山洞和蒋介石林园官邸,也很近。

洞中曾建砖瓦房

重庆气候潮湿,处于山底的大溶洞,又怎么保存以纸质为主的史料?

66岁的崇兴村老村主任吴家桥回忆,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跑进吴家大洞藏猫猫玩,记得当时顺着洞口两条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到洞底平坦处,竟发现有一间砖瓦房。房子四周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