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与共和国同龄的国务院参
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
田纪云:我在国务院大院
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生活
美前国务卿:中国使馆被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美国务卿杜勒斯拒绝跟周
袁世凯设国务卿:扩大自
历届国家主席、全国人大
最新热门    
 
国务院《清史》编纂5年 初稿完成70%

时间:2010-1-29 13:34:49  来源:不详

人民日报1月29日报道 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7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和文化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海内外众多专家的刻苦攻关和辛勤努力,清史纂修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清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我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进一步团结和巩固,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同时,清代站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门槛上,既是旧时代的终结,又是新时代的肇端。清代后期,中国的封建统治走到了穷途末路,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把中华民族推入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部晚清史,既是历尽磨难、任人宰割、蒙受巨大民族牺牲的屈辱历史,又是中华民族全民奋起、英勇斗争、走向新生的光辉历史。清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与我们时代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紧密相关。有清一代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汲取。

我国一向有“易代修史”的优良文化传统。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易代修史”这一传统绵延不断。清朝灭亡不久,北洋政府即于1914年开馆纂修清史,历经14年修成《清史稿》。《清史稿》为我们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但也存在思想观点偏颇、大批史料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同时,由于时局纷乱、经费拮据等原因,修史仓促杀青,清代历史中的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补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清史纂修工作,曾先后三次动议重修清史,并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筹备,但终因多种原因未及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力增强,经济发展,文化日趋繁荣,清史研究不断深入,纂修清史的时机基本成熟。2001年春,我国学术界的部分专家学者联名向中央领导建议纂修清史。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报送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决定编纂一部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之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15个部门、单位组成的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也相继组建(2004年4月后冠以“国家”称谓),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清史纂修工作启动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03年1月,李岚清同志在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就清史纂修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有力地推动了清史纂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文化部作为清史纂修的主管部门,在领导决策、组织协调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文化部领导十分重视清史纂修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就重大学术问题研究和组织管理等工作作出安排。

清史纂修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开局阶段,为期3年左右,主要进行体裁体例和总体框架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项目立项形式分解编纂任务。第二阶段为撰写和评估阶段,为期4至5年,全面开展研究撰写工作,评估工作同步推进。第三阶段为审改合成阶段,为期2至3年,对编纂成果从政治观点、学术内容、整体结构、史事撰述、史料运用、文字风格等方面进行修订、统稿、合成,编定成书。

为做好体裁体例和总体框架的设计工作,从2003年开始,清史编纂委员会用近一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并面向社会印发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清史》体裁体例,原则通过初步拟定的总体框架和全书目录。《清史》拟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部分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客观、全面、翔实地反映清代历史全貌。全书共计92卷,总字数超过3000万字。

通纪是《清史》的总纲和主线。为克服以往部分史书存在的“类例易求而大势难贯”、“大纲要领,观者茫然”等缺陷,《清史》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设立通纪,将清代近300年历史分成8个前后相承的卷章,全面记述有清一代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大势,如实反映清代“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进程。

典志是《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篇幅占全书1/3强。以往史志主要记载典章制度及其源流变迁,很少反映民俗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清史·典志》与专门史研究相结合,从唯物史观出发,既保留了清代的国家大政与典章制度,也注意社会风貌、民风习俗等,更加全面地反映清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清史·典志》所设41志,除保留部分传统志目外,为反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