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罗荣桓儿子回忆:“林”
你对 不在其位,不谋其
历史回眸那个时代无所不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最新热门    
 
无处不在的权力阴影:洛阳悬案背后的盗墓路径

时间:2010-2-16 15:33:31  来源:不详
论是盗墓者还是文物贩子,获得宝贝若不通过宋氏兄弟之手,几乎都会遭到报复。在邙山地区有个叫盘龙冢的村庄,村里有个废弃的地下窑洞。“对于不服从的人,他们就把人抓到那里拘禁、殴打。”专案组主要负责人张建岳说。

2000年秋,团伙骨干成员何健康花了1万元买了一对梅瓶和一个瓷碗,事后发现是赝品,他带领一帮打手将卖主绑架至某宾馆,除了逼其退钱,还打断一条腿以示警告。

2001年8月,广东省一名绰号叫“阿明”的文物贩子,在洛阳花了15万购得6件“马上人”,带回广州出手2件之后,当地其他买家得知该文物并未通过宋氏兄弟之手后再无人问津。后来,“阿明”只得将其余4件文物带回洛阳,通过宋氏兄弟的手下才得以卖出。

仰仗暴力,宋氏兄弟在洛阳文物黑市“威慑力”日增,巨额财富随之而来。盗挖古墓走私文物的利润有多大?李小选向南都记者举了个例子:一个从盗墓者手中收购的“瓶子”(古瓷)也就几千一万元,但走私拍卖后价格却可能是以千万元计,“利润比贩毒还高得多!”

走私秘道

广东文物贩子“詹老大”等是宋氏兄弟的固定“生意伙伴”,他们通过秘密渠道将文物运至香港

从盗墓到实现暴利,文物走私链条中与宋氏兄弟联结的,还有重要一环———“广东文物贩子为主要成分”的疑犯。

据专案组侦查,宋氏兄弟犯罪团伙倒卖文物,流入国内私人藏家的是小部分,大部分文物则通过广东中转香港流失海外。作为世界第三大文物交易市场,香港也是亚洲最大的中国古玩集散地。更重要的是,买卖文物在香港是合法行为。

前述试图投案自首的广东文物贩子“詹老大”詹移民,就是宋氏兄弟固定的“生意伙伴”。此外,还有李永佳以及绰号叫“福建王”的神秘文物贩子等人。

“12·10”专案组相关材料,描绘出这样一个文物走私路径:

随着宋氏兄弟在洛阳坐大,并在山西、陕西等地形成一定势力,每年数以万计的非法出土文物会汇集洛阳。在郑州机场,宋氏兄弟有一名何姓内线,可专门将文物通过空运的方式安全发往广州、深圳等地。此外,宋氏兄弟还通过铁路运输等方式,将文物发给在广东接货的“詹老大”“福建王”及李永佳等。

而“詹老大”、“福建王”、李永佳等人获得文物之后,即通过秘密渠道将文物非法运至香港。

“只要文物抵达香港,就很难受控制了。”河南一位对文物市场颇有研究的人士称,走私的文物,经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拍卖后流失世界各地;有些甚至“出口转内销”,在香港“洗白”后返回大陆交易。

宋彦庆等人以24万元强买的北魏石棺板,通过郑州的文物贩子“小安”以75万卖给了澳门的买主李某,李再以100万元卖给了台湾的王某,至今下落不明。在“12·10”专案中,涉及的文物达1116件,但警方查获追回的文物仅565件。

而这只是中国流失文物的一小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几何?吴树在其《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写道:

“联合国教科文提供数据: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了国内馆藏文物的总和;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换句话说,按照最保守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在1700万件以上”。

面对洛阳走私文物之猖獗,公安部不得不责令河南、广东两省警方彻底斩断河南文物走私通道。但遗憾的是,在经过2002年秘密侦查、2003年初进行大抓捕、2004年初对部分疑犯进行审判以后,2004年5月,“12·10”专案即因核心侦办警力的调离而搁浅至今。

“只是轻轻地触动了一下。”张建岳甚至认为,“打击”都谈不上,在盗墓文物走私链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即前述第三和第四层),主要疑犯至今仍未归案。

如今,曾经被劳教或判刑的盗墓者及文物贩子,也大多已经刑满释放。

权力阴影

有人称警方凭空夸大捏造了一个盗墓文物走私大案,张建岳等人则称,乃因受到更高层级官员干扰

“12·10”搁浅的直接原因,是洛阳市刑警支队“小金库”问题的暴发。但深谙当地官场的一名人士分析称,在查案关键时刻办案人员却被调查“这是一出官场演义”。

事实亦表明,该专案在侦办乃至被迫搁浅的过程中,权力的阴影笼罩案件始终。

除了宋氏其他两位兄弟均身在洛阳警界的特殊背景以外,据“12·10”专案组侦查得知,宋氏兄弟与洛阳市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