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唐代女性:武则天是职场
王景治水(69年)
唐代柳宗元:从木匠身上
高考移民古已有之 唐代
唐代高僧一行:利用天文
文质彬彬说唐代:胡人将
唐代文人亦蜗居(图)
唐代割据藩镇政治诉求的
成都麻纸:唐代朝廷专用
唐代长安的冬天(图)
最新热门    
 
唐代治水良吏姜师度:功在百姓 史书却没名气

时间:2010-11-17 01:28:53  来源:党的文献
对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姜师度组织修建的通灵陂水渠,更是一项广受赞誉的水利工程。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姜师度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当时在同州朝邑县以北有一大片叫通灵陂的洼地,长期废置,盐碱遍地。姜师度组织人力依势对通灵陂进行修整和挖掘,同时修水渠引洛水、筑河堰导黄河水入通灵陂,蓄积水源。利用这一水源,周边农田广种水稻,“凡二千余倾,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巡视朝邑县,看到“原田弥望,畎浍连属,繇来棒棘之所,遍为粳稻之川。仓庚有京抵之饶,关辅致珠金之润”,龙颜大悦,便颁发了一个《褒姜师度诏》,给他“特加金紫光禄大夫,赐帛三百匹”。当时唐都长安有人口逾百万,要供应这么多人的口粮,同时保证中央财政对粮税的庞大需求,仅靠关中地区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经常需要从黄淮、江淮地区调粮。而姜师度充分利用通灵陂蓄水灌溉农田,增加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有效地缓解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紧张局面。因此,唐玄宗对姜师度大加褒奖,自在情理之中。

相比于治理九州之水的大禹、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开凿通惠河的郭守敬等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姜师度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也不多。但是,姜师度治水的事迹后人是应该了解的,尤其应该记住和借鉴他在治水方面的独到之处。姜师度重视水利建设,对水利事业有一种难得的执着精神。由他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有据可考的就有13项之多,约占唐朝前期北方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他专注于水利多年,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在思考水利问题。例如,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姜师度主管重大或疑难刑狱的审核工作。这一工作与水利并无直接关联,但姜师度仍念念不忘水利之事。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他组织在长安城中修渠,“绕朝堂坊市,无所不至”,不仅美化了城市,方便了居民用水,还可以利用渠水运送宫廷急需物品。姜师度的治水事迹和治水精神在当时就是很有声名的,人们把他与同一时期工于观天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并论,称之为“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旧唐书》)。

姜师度头脑聪明,知识全面,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利工程类型,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旧唐书》说他“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他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用途遍及屯田、灌溉、排涝、漕运、盐池改造、城市美化、军事防御等诸多方面,对当时唐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曾经用“治水”之法来“治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改设为河中府,姜师度为府尹。辖区内的安邑县(今山西运城东北)盛产盐,盐业收入一度成为当地财政的重要来源。但由于长期开发和管理不善,盐池逐渐涸竭,濒临废弃。姜师度到任后,“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盐产量得到增加,“公私大收其利”。据史书所载,姜师度虽治水成绩斐然,受到朝野的赞誉,但也不免招致非议。其原因,一是他兴修的水利工程多了,不可能每一个都很完美,也偶有不太成功的时候。比如,在长安城开凿水渠,虽有积极作用,但没有充分考虑对水流量的调节,以致“水涨则奔突,水缩则竭涸”。二是兴修水利必然动用民力,增加百姓负担。这一点也为一些人诟病。例如唐人张在其笔记《朝野佥载》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