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这些踢球的,今人连古人
最新热门    
 
爱玩球的宋代皇室除蹴鞠外还靠什么运动健身?

时间:2011-02-17 10:01:38  来源:不详

核心提示:宋代皇帝参加比赛击球时,一般由王公大臣和近侍陪赛。皇帝如果击球,便鼓乐齐鸣,人人为皇帝助威。一旦皇帝打进了球,从官在场人员立即山呼万岁。如果是群僚进球则旁观者叫好,得筹获胜的得当即下马称谢。

本文摘自《帝王生活》,作者:向斯,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球戏在两宋时继唐代盛行以后,继续繁荣。球戏包括蹴鞠、击球、跳球、抛球等以球为主的各种项目,还有由球类引申而出现的捶丸等。

蹴鞠在唐代形成了球场两边各设球门的打法和由此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宋时,鉴于蹴鞠的直接对抗过于激烈,便更新打法,在球场中央设立球门,以左右军即对垒两队在球门的两侧进行间接性对抗。《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都记述了当时的球场情况,两宋的打法确实是别具一格。

中央竖立的球门高约三丈,上面扎彩结络,留门约略一尺。参赛的左右军各有十八人,南宋时各为十二到十六人。其中,第一人为球头,第二人为次球头,其余为球员,包括跷头、正挟、头挟、右竿网、左竿网各一人,散立六至十人,显然各有明确的分工。双方的服色不统一,以便识别。比赛时,球头头戴长脚幞头,其余队员戴卷脚幞头。一般地说,左军身穿红锦袄,右军身穿青锦袄,在场上比赛,一目了然。

两宋蹴鞠除了规模较大的左右军球场角逐以外,还有一些不设球门的表演性活动,包括分班和不分班两类。不分班有一人场到十人场的十套踢法。一人场竞赛时,参加者逐一表演,称为井轮,表演有足踢以及头、肩、臀、胸、腹、膝等各个部位的表演。

球高飞落下叫做飞异;球旋转于周身叫做滚异。飞异高及半塔,接抛滚送自如。滚异绕身不坠,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快如闪电,令人叫绝。二人场则是二人对踢,叫做打二。其他种种也是各有叫法和打法。

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宰相赵普都酷爱蹴鞠,而且都是一代高手。元代名画家钱选作《蹴鞠图》图卷,生动地描述了太祖、太宗和宰相赵普踢球的情景。北宋有两位宰相踢球很著名。一位是李邦彦,自称踢尽天下球;另一位便是高俅,以球艺高超而受宠和发迹。高俅本来是苏轼门下的一个小史,后来侍奉大臣王晋卿。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高俅的球艺被端王发现,立即收为亲信,并一同在王府练球。端王入主帝位,为宋徽宗,高俅便平步青云,由一介小史而任宰相。

宋代后宫举行宴会时,常有蹴鞠等球类表演借以助兴。宴会比赛蹴鞠时,常常是皇帝、后妃边吃边看,大臣们在一旁陪侍,在殿前观赏。左右军球员入场,乐队便开始奏乐,预示着比赛即将开始。比赛时,球门左边的一队发球先踢,队员们不断地传球,然后将球传给球头、球头瞄准时机,以大膁即开力猛踢的动作将球射向球门。球钻过球门即得一筹,没入球门则由对方又一次传踢进攻。

击球又叫打球、击鞠,需要高超的马技。击球一般要竖木为东西球门,球门高一丈余,上面上刻金龙,下为石莲花座,中间加以彩饰。球则大小如拳头,用轻韧木施朱做成。击球的木棍叫做球杖、鞠杖,杖长数尺,顶端为偃月形,一般是木质球杖外套上一层牛皮。

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曾令主管人员制打击球仪式,规定在每年三月,于大明殿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