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清朝历史
  • 方腊传略(二)
  •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 方腊传略(一)
  • 宋、元海塘的初步发展
  • 内侍省
  • 宋代的科举
  • 宋太祖(赵匡胤)
  • 宋高宗(赵构)
  • 赵京娘一片芳心付水流
  • 最新热门    
     
    宋、元、明、清关中水利

    口和元王御史渠口南距宋丰利渠口,都是56步;广惠渠口南距王御史渠口384步。元末时,这些渠口都已高出泾水水面很多,当时实测,它们高于水面的数字是,秦汉郑白渠口50多尺,唐朝郑白渠口13余尺,丰利渠口七尺,王御史渠口三尺。

    王御史渠和广惠渠的引水口都是岩石结构的山洞,凿洞工程十分艰巨,前者断断续续地凿了26年,后者也长达17年。渠首工程除凿洞外,又都筑有拦水堰。不过宋、元、明三代堰的结构,都不如唐代将军翣坚固,它们是一种石囷堰,用装满石块的竹木容器垒成,属临时性工程,需要经常维修。

    无论王御史渠还是广惠渠,溉田面积都不大,最多时约8000——9000顷上下。

    在明代,除引泾工程外,也多少注意到引渭工程的修建,特别是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所开的通济渠。这条灌渠西自宝鸡,东至武功,长210里,还有南北走向的四条支渠,溉田1600多顷。实际上通济渠是对汉、唐时成国渠的部分修复。

    到清朝,关中水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泾水、渭水、洛水等都含沙量很高,以这些河流作为水源的灌区,沙害越积越重。又由于这些水道的河床不断下切,灌渠引水的难度也与日俱增。上述问题,古代的水工技术很难解决。清朝时,人们只好逐步放弃引泾、引渭、引洛等大型水利工程,而致力于开辟新水源的工作。在渭北,他们开发出大批泉水;在渭南,也凿引一批山溪溉田。不过泉水、溪水的流量都较少,所以以它们作为水源的灌溉工程,规模往往很小。因此,尽管数量多如牛毛,而溉田面积仍然十分有限。不仅如此,中、小型水利抗御水旱的能力也很薄弱,容易成灾。

     


    历史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