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清朝历史
  • 近些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
  • 严复与卢梭的《民约论》
  • 刘之协在川楚陕农民大起义中作用的考察
  • 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 李鸿章和维特经济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
  • 几何原本》的传入与焦循易学解释学
  • 王船山《正蒙注》的终极关怀
  • 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1890-1919)——清末民初康有为与孔教会
  • 历史上的纪昀
  • 康熙帝用人刍议
  • 最新热门    
     
    《严复评传》序

    他的思想发展道路看成是一个“S”形:早年“全盘肯定西学,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晚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全盘肯定国粹,尽弃西学”,“回到封建主义怀抱中去”。

        这种“S”形的说法由来已久,影响甚广,已成为人们认识和评价严复的学术范式。但是,事实真如此吗?读读严复的书,实在令人怀疑。这里,仅就构成这一“模式”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严复早年是不是“尽弃儒学”,介绍些史料兼谈些看法,以期弄清真相。

        认为严复早年“全盘否定儒学”的论者,所根据的史料,不外“四论”(《论世变之气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和“二传”(《道学外传》、《道学外传余义》)等六篇文章。的确,在这些文章中,严复曾指责儒学“无实”、“无用”,……然而,我们能不能仅仅根据这一些,就作出严复“全盘否定儒学”的结论来呢?当然不能。不仅不能,相反,这六篇文章之中,倒有不少足以证明作者对儒学持充分肯定态度的言论,请看:

        一、严复认为,挽救危亡,振兴民族,必须发扬儒学精神。他在《道学外传余义》中说:

            试思以周、朱、张、阳明,蕺山之流,生于今日之天下,有益乎?无益乎?吾知其必有益也。其为国也忠,其爱人也厚,其执节也刚,其嗜欲也澹。此数者,并当世之所短,而宏济艰难时所必不可少之美德也。使士大夫而能若此,则支那之兴,殆不须臾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6)

    词义如此清晰可以不必再作解释。

        二、严复主张用儒家提倡之各种美德来改变社会风气。他认为当前社会风气已被科举制度炮制出来的一批“道学先生”所败坏。这批人挂着宋儒招牌反宋儒,他们口念圣贤书,心想利禄路,“待国如传舍”,“待人如市易”。一旦面目被识破,有些正直的人便将这一切归罪于宋儒,由“怒宋儒”而“反宋儒”,社会风气便越发不可收拾。因此,只有大力提倡宋儒“为国忠”、“待人厚”、“执节刚”、“嗜欲淡”等项美德才能将这种颓废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过来。

        三、他认为,学习西学,重要的是“归求反观”,以加深对中国文化、政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加强对儒学的信心。他在《救亡决论》中这样告诫“学西学者”:

            君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集》第49)

        他在1917426给熊纯如信中又说:

           “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唯须改用新式机器(指西学)发掘淘炼而已(《严复集》第668)

        两段话是同一个意思。前一段话表明,在严复看来,中国的政教虽然“少是而多非”,但毕竟还有一些“是”;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儒学中有“不可易”的道理,亦即儒家“圣人”的确有“精意微言”在。不过要想真正弄通这些道理,了解这些“微言”,则恰恰又须在“既通西学”之后。可见,他认为,学西学的目的在于“归求反观”以加深对儒学的理解。他绝对没有否定儒学的意思。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用“全盘否定儒学”来概括严复早期思想,是多么地不符合事实。我们绝不能像《剑桥中国晚清史》主编费正清教授等人那样地理解严复思想:

            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在他看到集体力量充溢现代西方的同时,他在中国传统中只看到活力和公益心的萎缩。他在把中国与现代西方进行对比后着重指出,中国是软弱的,因为过去中国的圣贤在培养民众的力量和能力方面做得很少,而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却都是在压制他们的力量和能力。因此,他几乎是全面地、彻底地驳斥当时思想界唯中国之法是举的倾向,不但攻击科举制度的机械死板的要求,而且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这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340)

        显然,用前面所引严复自己的话,就足以驳斥费正清教授等人的这一连串“全面”、“彻底”、“不屑一顾”云云的全称肯定判断,并使人看出那是多么不符合事实。很奇怪,严复的文章己经写得很清楚,为什么总是不断有人出来一次又一次地论证严复早年曾经“全盘否定儒学”呢?难道他们见不到这些材料吗?不是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严复,特别是不了解严复批儒是在多层次上进行的,如果只从一个单一层面上去理解或把握,就不能把问题搞清楚,比如在*层面上批儒和在文化层面上批儒情况就很不相同。就在文化层内部,又可以分成世界观、伦理观等更细的层次。“四论”、“二传”中所说的那一些话,主要是在*层面上对“儒学”的批判,其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儒”,即被专制*利用和歪曲的“儒”,亦即表现在科举制度中的那种依据四书五经写制义文的“儒”。这种“儒”,是假儒,表面上尊崇孔孟之道,实际上则把孔孟之道放到官僚*的大染缸中加以污染,放到权势利欲的大熏房中加以蒸熏,把它们弄得面目全非,灵魂出壳。对这种“儒”,严复确曾猛烈抨击,全盘否定,毫不手软,绝不留情,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招来“致祸亡国”危机的,正是它。严复对这种“儒”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突破现实的障蔽和历史的局限,高瞻远瞩,鞭辟入里,从纷纭繁复的*文化现象中,一手抓出这种被专制*玩弄、利用、扭曲了的“儒”(包括“儒学”和“儒者”,即“假道学”和“道学先生”),痛予鞭答。批判这种假儒,无疑是中国进步之所需,毫无疑义是大好事,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应给予高度评价,丝毫不涉及是不是否定传统文化的问题。要知道,严复之所以批儒,“非攻儒学也,攻一尊也”,“一尊者,专制之别名也”。“专制定则进化滞”,所以他才尽力予以攻击,并把它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才是严复之所以为严复。此之不明,遑论严复。蔡元培称严复:“大旨在尊民叛君,尊今叛古”,这才是“知言”。

        在文化层面上,严复又是怎样分析批判地对待儒学呢?下面以他对王学的态度为例,稍作分析。

        严复对儒学的基本态度是扬宋抑汉,在宋学之中又扬程朱,抑陆王。但他对王学也采取分析批判、区别对待的态度。在世界观上,他对王学“吾心即理”、“心外无物”一类主观唯心的主张,持否定态度;反之,在伦理观上,则对王阳明那种悲天恼人“视民之饥溺为已之饥溺”的天下精神,赞扬备至,认为是肩负“今日之世变”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他在《(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序》一文中这样说:

            王子尝谓:“吾心即理,而天下无心外之物矣。”……今夫水湍石而砰訇作焉,求其声于水与石者,皆无当也,观于二者之冲击,而声之所以然得矣。故论理者,以对待而后形者也。使*旷然,无一物以接于吾心,当此时也,心且不可见,安得所谓理哉。是则不佞所窃愿为阳明净友者矣。

        严复以“水击石”这种自然现象为例,从心物关系和理物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用经验论的自然观去批判“心外无物”的谬说,但接着便对王阳明的事功和人格,大加赞扬,他说:

            虽然,王子悲天悯人之意,所见于答聂某(即聂豹,王氏私淑弟子)之第一书者(书中表述视民之饥溺若已之饥溺之心理至为深切),真不佞所低迥流连翕然无间言也。世安得如斯人者出,以当今日之世变乎(《严复集》第238)!

        这里,严复又在大声疾呼必须发扬王学精神以挽救民族危亡。发扬唯恐不及,那里有“全盘否定”的意思呢?由此可见,严复对儒学的基本态度,确是有取有舍,有扬有弃。他并没有“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尤其要看到,严复当时的身份是“报人”,这六篇文章是“时评”,而不是批判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学术文章。“语境”早把“论域”限制住,其中当然找不出“全盘否定”,还是“全盘肯定”之类的评断。

        综上可知,“西学”和“中学”在严复头脑中始终是在不断地“交融互释”着。它们之间并不曾上演一场“互相排斥”,彼此“否定”的闹剧。

        欧阳哲生的《严复评传》最可取之处就在于用“交融互释”的眼光来研究和阐释严复的中西文化观,起点高出“S”形模式,因此必然给人带来新启迪,相信读后也将随之而进入理解严复的新层次、新境界。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944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