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

时间:2007-3-9 17:24:14  来源:不详
万国公报》得到了启迪。康有为当时的一些论著,就吸收了《万国公报》上的不少知识和理论;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某些文章,亦明显有《万国公报》的影响;谭嗣同的《仁学》,也受到了《万国公报》的影响。客观地讲,林乐知在《万国公报》上作的大量宗教宣传,影响力并不大,倒是其配合宣传宗教而介绍的西方文化打开了晚清中国人的眼界。这种“种瓜”反而“得豆”的反常现象,值得认真思考。

四、“种瓜”何以“得豆”

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或移植宗教文化,必须有科学的传播机制和良好的接收机制,二者缺一不可。从林乐知来讲,其传播基督教的思想指导、具体措施等不能讲不科学,尤其是办学建新式学堂,重点培植新式知识分子,让晚清知识界、官僚层转换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进而广播基督教文化,是非常合乎清末的中国国情的。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r)讲得十分深刻:“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支柱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士大夫阶层,如果我们对儒家的教育取而代之,我们就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从而取得旧式士大夫所占的统治地位”,“成为社会上和教会内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民众的先生和领袖”。〔16〕这实质上是釜底抽薪,彻底改变中国的文化根基,是很高明的一种传教手段。但问题还在另一面,被儒家文化所“化”了的文化人或士大夫阶层,并不具备接收基督教文化的良好机制,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西方的现代科学、现代教育去挽救即将跨掉的儒家传统文化大厦,使其再生。

在世界文化长河中,中华文化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想打破并代替这种文化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哀叹说:“这里的人们通晓他们自己的文学。他们有自己的圣人,自己的哲人,自己的学者。他们以拥有这些人而自豪。他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