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四人帮垮台消息神秘传到
民间家书传递改革讯息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最新热门    
 
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

时间:2007-3-10 10:31:55  来源:不详
信不得自由,一切营业不得自由。世界普通所有之人权,大概尽为所侵削,而复日处生命危险之地位。”(注:《论生命权》,1907年8月2日《时报》。)这是与以发扬民权为根本精神的宪政理念背道而驰的。由此,民间舆论便进而怀疑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真实性,并对其宪政前途深感疑虑。“就今日皖变观之,毕现政府专制野蛮真面目,而后知乌头可白、马角可生,立宪竟不可期也。呜呼,政府将以此终古耶!”(注:彦农来稿:《论政府今日不可强立征服地位》,1907年8月11日《时报》。)民间舆论从抨击秋瑾案出发,转而质疑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前途,这是日暮途穷的清政府实在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 

    三、清朝官府之恐慌及其应对举措 

  徐锡麟、秋瑾在安徽、浙江的革命活动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因此而造成的革命声势及其影响却是巨大的。一方面,革命风潮给清朝官府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另一方面,民间舆论的渲染进一步给清朝官府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这期间,清朝官府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犹如一枚投向清朝官场的炸弹,使各级政府官员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据《申报》报道:“皖抚恩新帅被刺后,内而政府,外而疆吏,无不@④@④危惧。闻江督端午帅昨日致张香帅函有云:先防康梁党,后防革命党,继防留学生,今又防及候补道,实令人防不胜防,时局如斯,惟守‘死生有命’一语,庶坐卧可以稍安也。”(注:《皖抚恩新帅被刺十四志?附武昌访函》,1907年7月24日《申报》。)秋瑾案发后,绍兴城里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阖郡居民,莫不惊怖”(注:《皖抚恩新帅被刺十一志》,1907年7月21日《申报》。)。举国上下,一片惊恐。时论以为:“自徐锡麟刺杀恩抚,而一班官场除满族外无一而非革命党矣;自秋竞雄因株连而死,而一班女界学生亦无一而非革命党矣。弓影疑蛇,闻弦落雁。是以外省官员入觐,而使内阁代为验看,则政府之心目中,几以男者人人为徐锡麟,其女子人人为秋竞雄。”(注:《论消除革命在实行立宪》,1907年7月27日《申报》。)徐锡麟、秋瑾事件带给清末官府的恐慌可想而知。 

  徐锡麟、秋瑾事件,是革命党势力在内地蔓延的信号。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能够轻易地潜伏政界、学界,既表明了清政府*控制力的削弱,又为其继续维护王朝统治的稳固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可以说实在是防不胜防。当然,就个人而言,最好的防备办法就是尽量减少与人接触的机会。但是,对于一个政府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真是谈何容易!清政府最初本能的防备措施,也恰恰是这样做的。上自朝廷,下至各级政府要员,都在想方设法以自保。清廷甚至改变官员引见礼制,其谕旨称:“嗣后各衙门引见人员,暂归内阁验放”(注:《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3册,第96页。)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