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1944年纽约火车站美军告
1954年烟嘴发明:一次可
儿童节1950—2003:国家
中国最早全国运动会:19
外白渡桥锄奸记:1915年
1960年夏天饥饿的北京:
1948年上海端午赛龙舟彩
1976美国发现猪流感始末
1949年西宁解放:没响一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最新热门    
 
1911~1927年的中国商人与*文献批评与理论构建

时间:2007-3-10 10:55:49  来源:不详
.Williams):《世界商业史》,陈耀昆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9月,第3页。)商业的发展无疑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秩序及保障私有财产权的政经制度环境。(注:所谓“财产权”,笔者在本文中采用诺斯(Douglass C.North)的定义。诺斯认为,财产权是个人支配其自身的劳力与在拥有的物品劳务之权利。支配是许多条件的产物:法律、组织形式、执行和行为规范,亦即制度架构。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刘瑞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11月,第43页。到这里,读者肯定会反诘笔者,为什么你前面批评一些学者使用“西方概念”或者以西方经验来理解中国历史,而你又在这里借用西方词汇作论文的中心概念呢?!笔者并不反对引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但却有两个重要的前提。首先我反对在引用时存在“史料前预设”。我不同意一些学者在阅读历史资料前,便已确定一个西方的理论或者概念来做预设的前提。其实,我对使用西方概念的批评主要是建立在那些使用者或多或少均存在预设判断的问题。这些“史料前预设”,我认为是历史研究的大忌。另一个相关的前提是,你所使用的西方理论或概念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是“特殊性”的经验的产物。笔者认为像“产权”是个普适性的问题,任何人类社会均存在这一问题。但是有些概念,比如“资产阶级革命”便是一个欧美特殊历史经验的产物。如果一个概念或者理论可以判断是“普适性”的,那么相对的引用自然是可以的。)此点正是决定商人*取向的根本。(注:吴伦霓霞、莫世祥等人曾认识到趋安厌乱,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是决定商人们*态度的首要依据。〈粤港商人与民初革命运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相似的观点亦见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张桓忠认为上海商人*文化是“以社会安定为前提,*理想为后置”。总的*态度倾向保守,且知时善变。张桓忠,前引书,第306页。)在此,笔者以多年来对本论题相关的史料阅读与理解作基础,尝试着提出一个“产权与秩序”的解释框架,用来讨论近世中国的商人与*关系。笔者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私有产权愈不能得到保障,社会稳定性则愈差。而就民国初年中国历史的实际来看,影响社会稳定性即产权变动的*因素主要有:革命、战争与民族主义运动等。每当这些事件发生时,社会便很可能出现动荡,秩序呈现危机,商人感受到私有财产受到威胁。为应付变局,他们会设法挽救,因此,私有产权出现危机之际,往往正是商人“*参与”较热烈之时。 

  笔者承认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与社会系统的维持中,“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的作用尤其重大。(注:关于“自生自发秩序”,请参见[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irich A.Von Hayek):《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