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清朝历史
  • 清末川边改革新探
  • 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 梁启超为康有为弭祸——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之四
  • 梁启超“斥后保皇”与谋救光绪皇帝(1898、9─1900、9)之评析
  • 重读《李秀成自述》
  • 杜月笙与1931年江淮水灾
  • 政府、商人与民众——试论陶澍淮北票盐改革
  • 西方势力与晚清漕粮海运
  •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
  • 张謇与江苏谘议局
  • 最新热门    
     
    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

    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后,杨天石研究员开始了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我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来演讲感到很荣幸,同时看到如此多的听众,打消了我的惶恐心理,使我非常高兴。

     

        戊戌变法发生在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运动,在历史上叫戊戌变法,又是以救王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比较完整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戊戌变法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下面我分两个问题阐述:

     

        一. 戊戌变法的始末

     

        1. 改良思潮的兴起: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首先被英国打开,在满清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这一批官僚知识分子,针对时局提出了一些主张,主要的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学习西方之长技(主要是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以图强。自己的那一套不管用了,这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学术认识上的进步。这一批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工厂、兴学堂,用新式武器装备陆军、海军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历史上称这批人为洋务派,这一运动称为洋务运动,台湾学者称其为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的交往,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出了国门,或留学、或考察,他们发现了洋鬼子的长处不仅仅是在科学、技术上,而且在文化教育及-制度方面也有许多长技,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改良派。早期的改良主义人物有冯桂芬、容闳等,这时他们还没有进入现实的-领域,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处在改良派萌芽状态。

     

        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早年所学为传统儒学,后来读到了一些由中国人编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籍,对西方有所了解。他家居广东南海县,后又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西方人治理国家很有法度,不能一概看成夷狄,立志讲求西学,进而又阅读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写的《万国公报》、《环游地球新录》等。自己编写了《康子内外篇》,预言世界将发生三个变化:其一,君不专,臣不卑;其二,男女轻重同;其三,良贱齐。开始运用生吞活剥学来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说人类社会,他说天地生人,根本平等。这些都成为他写《大同书》的草案,他还接受了廖平三世说。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他吸收了西汉儒学今文经学派与西学,其思想是以西方为营养哺育出来的学说,又披上了古老的西汉经学外衣。

     

        第二个重要人物为梁启超,他是康有为的学生,是维新派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办刊、办报,扩大维新变法的影响。第三位是谭嗣同,他是激进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维新变法最突出的一位,其激进程度要比其他人高一筹。第四位是严复,他对西方的了解最全面、最深刻,他是跨出国门的留学生,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说:弄不好,有一天我们会被开除地球。

     

        2. 改良派的活动方式:

     

        1) 上书请愿。光绪14年,公元1888年时逢中法战争,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给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康有为第二次上书光绪皇帝,这一年中国因甲午战争失败,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又逢全国科举考试,康有为联络了18省1300人联名上书光绪,要求拒绝和约,迁都,实行变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众运动。康有为前后共写了7次请愿书。

     

        2) 创办报刊。康有为在梁启超的帮助下主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记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3) 组织学会。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后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长沙组织了南学会南学会具有议会的雏形。

     

        4) 创办学堂。在戊戌变法之前,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学堂总教习是梁启超,这是为维新派培养干部的学堂。

     

        通过以上活动,维新运动逐步形成了规模和气候。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898年(光绪24年,戊戌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下诏变法,至同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缉拿维新派,前后共103天,历史上称其为百日维新

     

        1) 文教改革。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让知识分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在当时阻力很大,即使是光绪皇帝也当面受到守旧大臣刚毅的阻挠。

     

        兴办学堂,当时按照西方模式,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2) 经济改革。发展商业,在各省成立商务局,搞好商品流通,发展科技,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允许民间办工厂等。

     

        3) 军事改革。训练新军,以热兵器代替落后的冷兵器(刀、枪、矛、箭等),造兵轮、建海军。

     

        4) 社会风气改革。把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女人不缠足(这项没通过)等。

     

        5) -改革。这方面因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阻力最大。光绪皇帝在有限的几方面提出以下几项:①广开言路,凡是朝廷官员如有意见都可以通过本部门(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上书。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反映意见;②精减机构,撤销了六个衙门(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③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维新派在-上的最高理想是君主立宪,国家建立上下议院(国会),在百日维新前,他们惟恐通不过,退到开制度局,后又退到开懋勤殿(在紫禁城内,康乾时代皇帝与内阁大学士等议论政事的地方),请皇帝与大家讨论各项改革制度。通过以上各项改革,可以说百日维新是近代史上完整的改革运动。

     

        4. 政变的发生。

     

        政变的导火线是礼部六堂官事件。当时礼部有一位官员,名叫王照,他给皇帝与西太后建议开始,请这二位最高领导到外国考察。一则显示帝、后团结;二则开开眼界。礼部六堂官(正副部长)不同意向上转达这个建议,并说王照心怀叵测,相互发生激烈冲突。光绪知道后,认为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为了立威,光绪决定把这六堂官罢免。在这六位当中有一位名叫怀塔布的官,他老婆是通天的,就把此事上告了西太后。与此同时怀塔布也到天津去找荣禄面谋,共同阻止变法。维新派与守旧派从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维新派担心荣禄先动手,设计了武力夺权的计划。一群书生夺权要靠军队,他们找到了正在天津训练的袁世凯,让他夺荣禄兵权,然后带兵进京,围住颐和园,请湖南的一位好汉毕永年领100名敢死队员,杀进园中将西太后捕杀,这就是康有为的围园杀后之计。史学界不相信这个说法,1985年我到日本访问,查阅了有关档案,看到了毕永年写的日记,才证实了以上说法。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向荣禄告密也确有其事,但却是在西太后动手之后。西太后是在看了杨崇伊的奏折以后,感到变法要危及其权力才决定动手的。杨从荫的奏章主要有三点:说维新变法是改旧法、逐老臣,而且把日本伊藤博文请到中国当朝廷顾问。这些都促使了西太后决心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抓捕康梁等维新派。袁世凯的告密,加剧和扩大了西太后的镇压行动。

     

        二.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 变法失败的原因

     

        1) 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2.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 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定辛丑和约后,西太后下令实行新政;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间办工厂;法制改革及准备立宪;派5名大臣到欧洲考察;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有些改策超出了维新变法的内容。

     

        2) 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对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转向支持孙中山。

     

        3)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

     

        (1) 变的理论更深入人心。守旧派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老祖宗之法不能变,受到了维新派据实的批驳,并认为变是古今之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 守旧派说君权天授,不可动。维新派送说:既可公举,也可公废,君与民只是人的分工不同,对君主专制提出了挑战。

     

        (3) 改变了人们对西学的态度,不止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向西方学习。

     

        (4) 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而五四运动是这种开端的进一步发展。如办报刊、办学堂等,经过维新变法大大发展起来了。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在戊戌变法时就开始了,出现了上百种白话文报刊,进而掀起了一个白话文运动。

     

        (5) 道德革命,维新派主张社会在转型,百姓的道德观念应该转变,社会中应提倡新国民道德。

     

        (6) 历史学的革命,旧的历史是帝王的家谱,是史料的堆砌,梁启超认为历史应指出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并提出了历史学的学术革命问题。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个完整的改革运动,虽然被西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打下了思想基础,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听众对杨研究员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说:杨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扎实的史学课,他以史学家的敏锐、犀利讲述了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过程,并深刻分析了它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我们常说读史明智,我想就是要我们通过阅读史学也好,听杨先生这样的史学讲座也好,能够以科学的历史眼光和态度看待和认识事物。以前提到戊戌变法,我们常有人把它简单地概括为是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输给了老谋深算的西太后。而对事件背后诸多的历史因素却缺乏理性的分析。通过讲变法,我们可以感到,历史的改革有多么艰难。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记录与整理:薛连通)

     

        中国网 2003年4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