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中国历史 >>三国历史
  •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大唐名将之李嗣业
  • 唐代轻骑兵的兴起——无孔不入的奇袭
  • 张飞有个不争气的儿子
  • 论诸葛亮的从政心理与丞相之路
  •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 辕门射戟
  • 历史歪曲的隋炀帝
  • 论竹林七贤
  • 最残酷的女子刑罚(组图)
  • 关羽私通二嫂的历史考证
  • 最新热门    
     
    关羽乃好色之徒

    怕是一点点可以证明关羽是象《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为了保护刘备的家小和曹操约法三章后才投降的,到是有可能因曹操的大军压境而投降。照此说来,他那英勇不怕死的名声便似乎有了问题,因为他除了这一次向曹操投降外,后来再也没有碰上有人招降他的,所以不得而知他到底怕不怕死,但是看他在下邳时的投降的举动,似乎不可以说他不怕死。

      到了官渡之战的开始阶段,关羽仗其勇力在万军中斩杀了袁绍手下的名将颜良,曹操又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后来袁绍派遣刘备率小股人马骚扰许下,关羽亡归刘备。按正常的说法是关羽不忘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感曹操待遇之厚,所以先斩颜良而报曹操,而后复归刘备,这种不忘旧恩的做法据说曹操也很赞赏,所以非但没有派追兵追杀,还回绝了手下的追杀提议,因此历史上并没有《三国演义》里过五关斩六将的事发生(5)。

      疑问又来了,关羽是真的象他说的:“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那样吗?我看不一定,我们来看看他弃曹奔刘时的大背景是怎么样一个情况。

      官渡之战,袁、曹兵力和后勤补给对比悬殊,袁绍十余万人马对曹操的约三万人,在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之后,曹操“……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绍连营稍前,依沙□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6)。可见在解了白马之围后不但官渡战场形势不利于曹操。而且粮草供给也已严重不足,所以很多人暗中与袁绍有往来,企图在曹操失败以后留个后路,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曾缴获了大量的曹操军中将领及许昌官员和袁绍的暗中来往书信,曹操焚之而不问(7),说道:“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8)。

      除了战场形势不利,曹操的后方也受到了来自江东的另一大军事势力孙策的威胁,“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9)。

      在这样的形势下,关羽复投刘备,是不是一定就是仅仅因为刘备的“厚恩”,才“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便又一次叛变呢?我觉得难说得很,因为前次在下邳关羽就因为曹操大兵压境投降过了一次,这次在虽然官渡之战的开始阶段斩了颜良,成了曹营名将,但是曹操此后的情形实在是不乐观得很,兵力、粮草悬殊,再加上还有来自后方孙策的威胁,一般按常识而言,十有八九是输定了,也正因为曹操有这么多不利的因素却打赢了这场看来必败的仗,官渡之战才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大经典战役之一。不过在这时候如果关羽去投奔兵力占了绝对优势的袁绍阵营的故主刘备,倘使袁绍一旦胜利,那是不是会得到更好的待遇呢?估计是一定可以的。那他为什么不直接投靠袁绍呢?看看前面,关羽杀了颜良,一举解了白马之围,导致袁绍的计划失败,同时也使袁绍军的士气受到了打击,“良、丑皆绍名将也,……悉禽,绍军大震”(10),以袁绍的为人,若马上去投靠恐怕是没什么好脸色给的,所以应该还是先去老主人刘备那里稳妥一点,而且理由是“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面子上好看得紧,只是可惜,这番话是在发生了一件事情以后才说的。

       

      刘备在被吕布夺了徐州后,前去投靠曾派大将夏侯敦来增援自己的曹操,后来曹操给了一部分兵给刘备,自己亲率大军与刘备进攻徐州,当时吕布敌不住曹军的攻势,便派了一个叫秦宜禄的人去袁术那里讨援兵,那知道那个秦宜禄被袁术看中,强行让他娶了汉王朝的宗室女子,他的妻子杜氏当时留在下邳。关羽在围城的时候就请求曹操说,那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作为对他的惩罚,大军破城以后将希望将他的妻子杜氏赐给自己,曹操便答应了。那知道后来城要破的时候关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操说起这件事,曹操就起了疑心,怀疑那杜氏是个绝色佳人。于是在破城以后,曹操先将杜氏带来自己看看,一看之下,果然是个绝代佳人,便立时居为己有,关羽对曹操这样的横刀夺爱之举当然是会很不高兴,心怀不满的,同时又对自己前面欺骗曹操说是因为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所以作为对他的惩罚,便将他的妻子杜氏赐给自己,其实是因为自己垂涎杜氏绝色的想法被曹操识破而很不安。(11)

      后来那个秦宜禄也投降了曹操,曹操封其为铚长,杜氏在曹操处诞下一子,居说是秦宜禄的骨肉,遂姓秦名朗,曹操对他是很喜欢的,曾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12),因为秦朗在曹操处是和曹丕和曹叡一起长大的,所以后来富贵一时,还差点受明帝托孤(13)。由此看来曹操是很喜欢杜氏的,爱屋及乌,连秦宜禄的儿子也沾了光。

      不过照这样说来,那杜氏在城被围的时候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了,关羽和曹操居然都为之着迷,而且能令一惯有爱才之名的曹操不惜反悔食言,还是对关羽这样一个万人敌的勇将毁诺,可见那杜氏美貌实在是非同小可,必定是个万人迷的绝代佳人。

      想来对这样的一个梦中情人被曹操横刀夺爱了去,关羽自然是耿耿于怀的。对他那几个极要好的象兄弟一样的人估计也说过的,所以后来张飞便在曹操再次进攻徐州不敌撤退的时候,想带上秦宜禄走,毕竟他是那个秦朗的亲爹,说不定以后有用,那知道那个窝囊废居然半路又想回去,结果被张飞一矛捅死了事(14)。张飞当时劝他走时说话的大意是:人抢了你老婆,你居然还替他当官,怎地没有用到如此啊?这句话用来说关羽也是颇为合适的,曹操抢了他的梦中情人,心中必是窝气得很。

      综合以上的情况来看,关羽不好女色显然是个无稽之谈,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居然还对一个大腹便便的美貌孕妇念念不忘,以致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主帅曹操提起要将她居为己有,当然便是个极其标准的好色之徒了。只是却偏又为一个自幼便好声色犬马、生性风流不羁的曹操识破他的欺骗伎俩,斜刺里夺了他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去,自然又是怕又是恨,再加在官渡之时,曹操一方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是要输的,在那时仗自己斩颜良的名气去投靠明显势力庞大的袁绍,自然是最佳的选择,说不定曹操烧掉的那些书信里就有关羽给袁绍和刘备的信。可那知道这样博取义名的结果反而是害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在走麦城时孙权便认为他:“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15)”拒绝了手下的招降的建议,一刀杀了。倘若前面的假设是真的,那也可算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了。  

      (1)《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2)《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3)《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

      (4)《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

      (5)《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6)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7)《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8)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9)见《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10)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1)《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秦)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

      (12)《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13)《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朗游遨诸侯间,历武、文之世而无尤也。及明帝即位,授以内官,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车驾出入,朗常随从。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稣,数加赏赐,为起大第于京城中。四方虽知朗无能为益,犹以附近至尊,多赂遗之,富均公侯”。“……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黙,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于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

      (14)《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宜禄归降,以为铚长。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

      (15)见《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 1 >   < 2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