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松老师曾经执教过的教室,正是72年前通道转兵会议的会场。刘向晖 摄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伍修权曾赋诗回顾湘江战役后的那段长征历史。“奔何处?”这正是当时3万多名中央红军所思索的问题。历史证明,在湖南通道召开的转兵会议上,他们找到了正确答案。
意外寻访到通道转兵会议旧址,心情却极其复杂而又无可名状。
18日,本来受一位故友之托,到离通道县城40公里外的县溪镇,寻访她20年前的启蒙老师刘富松。来到刘富松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县溪镇中心小学,该校正在进行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透过校门的铁栏杆,院内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大门正上方赫然横挂着一块金字大匾:恭城书院。而书院正门的右侧门柱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竖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恭城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格局只有前后两进房屋。到了民国,当地又在中间增建两排木楼。
1934年12月12日,正是在县溪镇的恭城书院的第三排右侧木屋中,中央红军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奔何处”的问题。而此时,识破红军最初战略转移意图的蒋介石已集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