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景观 >>景点介绍
  • 解放锦州烈士陵园
  • 青岛海军博物馆
  • 遵义会议纪念馆
  • 红军强渡乌江战斗遗址
  • 玉屏山烈士墓
  • 红七军跳崖牺牲七烈士墓碑
  • 昌都邦达机场纪念碑
  • 邵飘萍故居
  • 古田会议纪念馆
  • 西藏唯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南烈士陵园
  • 最新热门    
     
    梅岭毛泽东旧居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2号外貌将按原风格重建,但内部房间要扩大,用于接待宾客;1号“整旧如旧”后将继续供游客参观。

        我们一行走进空旷的1号屋内,进入靠东南方向、临湖的一个大房间,工作人员向我们描述整修前的场景:“这就是毛泽东当年的卧室,这儿原先是放床的位置,毛泽东的大木床一边高一边低,是按老人家睡觉的习惯特别做的,他爱看的书籍还按原样摆着,占了整张床的三分之一,在床边的挂衣架上,原来还挂着一件蓝白条的长睡衣,这件睡衣就是主席当年畅游长江时穿的,都是原物……”

        梅岭有一条内走廊,全长170米,除了连接梅岭1号和3号之外,也是雨天毛泽东散步的地方。从1号出来,可通过这个长廊走到梅岭3号。3号里建有礼堂和游泳池。礼堂是当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开会和举行外事活动的地方。

        据东湖宾馆资料室郑敏庭先生介绍,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武汉,直至1974年10月12日最后一次离开,他在东湖共下榻44次,每次少则十天半月,最长的达半年之久。解放后,除中南海外,这里是毛泽东工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毛泽东缘何会对武昌东湖情有独钟?一种看法认为,这与毛泽东的武昌情结有极大关联。1927年元月,毛泽东赴湖南农村作了32天的考察后,回到武昌都府堤,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而被人们誉为“农运专家”。就在这年的4月4日,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同时,他的夫人杨开慧在武昌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感到非常高兴,并为三儿子取名叫岸农,后为避张扬,又将岸农改成岸龙。正是这段温馨的家庭生活与事业辉煌的情结,使毛泽东对武昌充满着眷恋。

        郑敏庭说:“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3年2月16日第一次来武汉,18日上午,毛泽东在李先念、王任重等陪同下乘木船游览东湖,对东湖的美景大加赞赏。”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黄建芳处长曾参与《毛泽东在武汉》一书的编写工作,采访过诸多当事人,掌握了毛泽东在武汉的大量史料。据她介绍: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解放后第五次来到武汉,在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后,于6月3日住进了东湖宾馆的南山客舍甲所。南山客舍甲所是一座朴素的砖石平房。这是毛泽东首次下榻东湖。此前,毛泽东来汉均下榻在原汉口惠济路16号的原中南局招待所,即现在的惠济饭店内的一栋平房式别墅内。此后,毛泽东每次来汉都住在这里,直至梅岭一号建成。

        离甲所不远,有一片临湖的高地,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梅岭。1959年年底,梅岭一号在此竣工,其设计者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一位年轻的留洋归国女专家吴芦生。随后,梅岭2号、3号也相继竣工。

        据时任省委接待处服务员的熊元凯回忆:“1959年以前毛主席就住在甲所,甲所那个地方很小,六中全会开完后,省里就决定在梅岭新建一座房子。1959年主席来的时候,就请他搬过来,但主席当时就不肯过来,做工作也不肯过来,主席说我在这里(指甲所)住着很好。到了1960年的时候,主席再次来武汉,我们就这边也做准备,那边也做准备,但是主席还是先到了甲所,没有到梅岭来。省里的王任重同志啊,张体学同志啊,和中央的汪东兴同志啊,就都做工作,说这个房子做起来不住也是浪费,还是搬过去的好。后来经过做工作以后,主席就说,既然是这样,怕浪费了,那还是住吧。”

        毛泽东尤其喜欢梅岭幽雅的环境,每次来湖北总对汪东兴、罗瑞卿说:“到武汉去,还住梅岭。”自此以后,一直到1974年10月12日81岁高龄的毛泽东离开这里,14年中,他再未移居武汉别的地方。郑敏庭说:“毛泽东之所以喜欢梅岭,也可能与他一生爱梅有关。梅岭这个充满诗意的名称,能引起毛泽东无限遐思。” [page]

        由于毛泽东常下榻于此,这里也成为党政要员、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各界名流、专家学者等莅临之所。这里产生过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发生过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今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东湖宾馆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湖北的中南海”。

        1993年初,梅岭对外开放,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一展其神秘面纱,这里也就成为人们纪念毛泽东、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一处游览胜地。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