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景观 >>景点介绍
  • 汉阳陵
  • 青海原子城
  • 固原博物馆VS盐池博物馆
  • 解放江山岛烈士陵园
  •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遗址
  • 董存瑞纪念馆
  • 昌都邦达机场纪念碑
  • 邵飘萍故居
  • 梅岭毛泽东旧居
  • 博尔塔拉纪念园
  • 最新热门    
     
    江城名人雕塑

    治家、教育家、学者,就是从这些书院、学堂走向全国。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皮明庥研究员介绍,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时,汉口并无独立建制,行政隶于汉阳县,且只是汉阳的一个小镇。1898年,张之洞奏准(汉)阳夏(口)分治,建立夏口厅,使汉口有了与汉阳平行的行政建制,也标志着汉口市区面积扩大了10倍。

    皮明庥介绍,汉口市区的扩大很不容易。汉口北部地势很低,汛期一来,后湖的水就会汹涌流入汉口。1904年,张之洞聘请外国工程师进行设计,耗资100多万两白银建成全长34华里的后湖堤。后人为了纪念张之洞,将后湖堤更名为张公堤。

    后世学者论及张之洞时认为,在其督鄂期间,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皮明庥认为,如果没有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新政的实绩,武汉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可能会大大滞后,丧失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不是张之洞编练了一支高素质的新军,辛亥首义可能不会在武昌成功;如果不是张之洞兴办工业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皮明庥说:“张之洞作为清廷重臣,他不会革命,但他创造了革命的条件。”孙中山生前曾赞其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黄兴:痛失汉阳曾欲跳江

    黄兴铜像

    提起黄兴,人们都知道他是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汉阳败将”,至少人们从心里就不愿接受这种说法。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1874年10月25日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1898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学习。1902年赴日留学,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惊恐万状,把清廷最精锐的北洋陆军主力调至湖北,把全部海军都调到武汉江面,对武汉形成水陆合围之势,企图扑灭武昌起义的熊熊烈火。

    危急关头,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由香港取道上海,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湖北军政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特地做了两面“黄兴到”的大旗,派人骑马举旗在武昌城内和汉口革命军占领的地方跑了一圈,使军民大受鼓舞。

    在黄兴的指挥下,革命军主动反攻,夺回了几处阵地。清军见汉口久攻不下,遂放火焚烧市区民房,四官殿至硚口一线的繁华闹市陷入一片火海。11月2日,革命军被迫撤离汉口,退守汉阳。

    与此同时,湖北军政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推黄兴任湖北民军战时总司令。11月3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高筑将台,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黄兴就任后,立即领导了汉阳保卫战,但终因兵力单薄痛失汉阳。黄兴悲痛万分,决心与汉阳城共存亡。“后经同志们反复劝说,他才放弃跳长江,改乘江轮返回武汉。”

    后世学者论及黄兴时认为,“阳夏之战”虽以失败告终,但其意义十分深远。黄兴临危受命,亲临前线指挥民军英勇杀敌,牵制了清军的主力,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

    武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辛亥英雄,1934年,武汉各界在黄鹤楼下的首义公园内竖立了黄兴铜像。该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江小鹣设计创作,武汉市茂隆营造厂承建。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铜像暂迁于蛇山黄鹤楼剧场东侧。1985年10月,正式迁至汉阳龟山东麓。如今的黄兴铜像面对长江,背依龟山,黄兴手撩大衣襟,气宇轩昂,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他当年浴血奋战的故事。

    孙中山:到汉时万人空巷

    孙中山铜像

    武昌首义时,孙中山远在美国。但这场革命却是在他的旗帜下进行的。首义的领导者多是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正是在欧美和日本受了孙中山的影响才投身革命的。

    1912年4月,孙中山在南京辞掉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到武昌访问。一时间,武昌城旌旗飘扬,万人空巷,民众争睹领袖风采。5天访问期内,孙中山访问都督府、登临黄鹤楼遗址、会见首义志士、视察汉口、汉阳战地。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生平只到过武汉一次。武汉近代史专家皮明庥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孙中山曾3次到武汉,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一次外,孙中山还在回忆录中写道:“1894年,到京津,南归汉口。”还有一次就是“1906年,孙中山到武汉要见张之洞,但两人没有见着。”该纪要现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可惜是孤证,没有旁证。人们在写文章时也就不敢轻易引用。”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武汉人民分别在汉口、武昌竖立起了孙中山铜像,以为纪念。

    汉口孙中山铜像位于三民路口。1928年始建,据说当时国内没有雕塑家,铜像是由捷克人雕塑的,于1931年在上海铸成,后因水灾延至1933年6月1日揭幕。

    武昌孙中山铜像是江小鹣设计创作,位于阅马场红楼门前,1931年8月建成。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目前武汉有关部门正在筹建在中山公园竖立孙中山、宋庆龄夫妇的雕塑。

    皮明庥介绍,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孙中山对武汉城市规划发展曾有多次论述。他在《建国方略》和《实业计划》中,曾提到武汉城市功能,认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孙中山对武汉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董必武:倡办武汉中学

    董必武雕像

    在洪山广场东侧,有一位和蔼的老者无论刮风下雨,都像战士一样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就是董必武雕塑。

    董必武,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城(现红安县)。早年是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曾因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和“护法运动”,两次入狱。

    1919年初,他和同乡张国恩从鄂西赴沪,为蔡济民申冤。蔡济民是辛亥革命功臣,未战死疆场,却遭“战友”暗算而亡。董必武义愤填膺,请孙中山主持正义。但孙中山除表示同情外,并无他法。这令董必武万分失望,开始全面反思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觉悟到孙中山依靠军阀打军阀的老路走不下去了。

    这时,董张两人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李汉俊。李介绍了俄国革命,向他们展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天地。两人认识到中国要革命,就要打倒列强军阀,建立民主制度,唤醒民众。他们认为可通过办报纸和办学校来唤醒民众。

    1920年3月,由董必武倡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正式开学,这是湖北省第一家采用白话文上国文课的中学,也是第一个实现男女同班的学校。

    2004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敦厚的长者,在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竖起一座董必武雕塑。与洪山广场董必武雕塑一样,均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政德与其学生设计雕塑。

    77岁的刘政德与董必武之子董良宇是小学校友,少时见过董老,对其平易作风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构思董老雕塑时,主要是想真实地反映董老和蔼、朴实的精神风貌。”

    “创作石门峰董老雕塑非常顺利,草稿出来后,获得了董老家人的一致通过。”刘政德还向我们介绍,洪山广场董必武雕塑前面“董必武纪念像”几个大字是由邓小平书写的,雕塑背后的碑文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

    李四光:骑着毛驴圈定武大校址

    李四光雕塑

    在武汉大学校内,有一尊李四光倚着毛驴眺望的雕塑。

    武汉大学副教授祝胜华介绍,李四光与武汉大学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深厚渊源。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由湖北省官费选派到日本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四光积极支援革命工作。1913年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转科学地质。1920年,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邀请,就任该校地质系教授。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的委员长,负责在东湖罗家山(珞珈山)建新校舍。

    当年的珞珈山一带属武昌郊区,荒山野岭,一片凄凉。李四光和叶雅各自带干粮骑着毛驴出城选校址。来到珞珈山下时,看到东湖美景,李四光激动地从毛驴上跳了下来,一遍一遍地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校址了!没有比这更漂亮的地方了!”

    新校址选定之后,李四光又亲赴上海,聘请美国在华的著名建筑师开尔斯来设计新校舍。开尔斯是一名精通中西建筑艺术的大师,他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并巧妙地利用了珞珈山地形,完成了武汉大学新校舍的设计。

    如今,这一栋栋流光溢彩的现代古典建筑,多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这些中西合璧的完美杰作,像一幅幅绝美的画卷,镶嵌在葱茏叠翠的珞珈山麓,宛如回响在东湖岸边的一曲曲优美的旋律。

    董辅礽:长眠于江城

    董辅礽雕像

    在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有一尊雕塑别具风格,雕塑的背后是一束浪花,浪潮的前沿坐着沉思中的经济学家董辅礽。这尊雕塑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孙绍群的杰作。

    董辅礽,1927年生于浙江宁波,抗战胜利后,随父母在汉安家。

    2004年4月,董辅礽预感来日无多,挥笔写就《守身为大》:“1946年,我报考武汉大学经济系。其他课程考了什么,我已不记得了,唯独记得国文的作文试题为‘守身为大说’……以后,……我常常想起(这个试题),以鞭策自己。”

    这位经济大师晚年的绝笔,好像在为自己辩解着什么,仿佛又在向人们传递着什么。祝胜华介绍,1950年,董辅礽被选为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并以学生代表的资格成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作为中共党员、学生干部,董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同学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运动。

    1958年2月,刚刚回国的董辅礽被点名从武汉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成为专业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page]

    孙绍群介绍,在铜像下面还埋有董辅礽的骨灰,这是董辅礽的生前愿望。在雕塑董辅礽铜像之前,孙绍群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董辅礽的生前资料。构思过程中,董的家人提了一个建议,就是董辅礽自从参加工作后,一直都是站着作报告,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建议董辅礽的雕塑是坐着的。

    孙绍群尊重其家人的意见,又根据董辅礽的性格特点,最后将雕塑设计为董辅礽坐在时代前沿思考的形象,受到董辅礽生前友人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