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景观 >>景点介绍
  •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 孟良崮战役纪念地
  • 湘潭市东方红广场的大型雕塑《乡情》
  • 建川博物馆
  • 红岩革命纪念馆
  • 鲜为人知的中国农机博物馆
  • 寻找广西渐逝的 老字号 雷沛鸿故居
  • 天一阁博物馆
  • 重庆警察博物馆
  • 最新热门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代,死海是中东和北非热带森林环绕的淡水湖。地中海东岸是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迁往欧亚的“走廊”。

      现代基因检测表明,现代人20万年前源于非洲,13万年前迁徙到欧亚大陆。199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专家对欧洲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基因分析支持这一说法。美国学者华莱士和威尔逊甚至认为,现代人的祖先是15万年前非洲的一位女性。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东亚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甚至认为人类有多个发源地,但多数学者认为人类祖先源于非洲。

      非洲曾有大片温暖湿润的大森林,是适宜人类生存进化的天堂。考古学证明,非洲人最早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文明。远古时代,当欧洲还是冰川封冻时,非洲大陆就已出现热气腾腾的原始人生活。那时尼罗河流域还是沼泽,今天的大沙漠那时却是河流纵横的大森林、大草原。1万年前,北非气候剧变,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古文明的摇篮

      非洲也是世界最悠久的古文明摇篮,远古时代就是高度文明的大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最具代表的当数古埃及文化,它对欧洲、西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古埃及早在7000年前就出现农业、水利、天文学,6250年前制定的太阳历与现在误差仅四分之一天。5000多年前创造了象形文字。古埃及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的辉煌艺术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的宏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大神庙等杰作,是人类建筑史的奇迹,也是古非洲人卓越智慧的不朽丰碑。

      非洲悠久的古文明留下大量文明遗产。全世界迄今共有世界遗产830处(文化遗产644处,自然遗产162处,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4处)。其中,非洲拥有108项世界遗产(其中3项为跨国遗产,文化遗产70项,自然遗产35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项)。除了著名的金字塔等埃及遗址,最吸引人的要数贝宁的阿波美王宫、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岩石教堂、马里的杰内古城、突尼斯的杰姆圆形竞技场等。

      苏丹3600年前的库施帝国有发达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当时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其首都麦罗埃是炼铁中心,被西方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西非柏伯尔人建立的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2个王国,留下大批岩画。南部非洲4000多年前就开始农业种植,高粱、油棕等250多种农作物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放牧田园生活的写照,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古代帝国。中南部非洲,到处可见梯田和灌溉工程遗址。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遗址,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外贸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创建中央集权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发达的布干达国等。非洲东海岸自古贸易繁盛。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源于非洲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非洲密不可分,人类首次联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源于埃及。1959年,阿斯旺修建大坝。为了拯救努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筹集8000万美元,40个考古团体云集遗址,用10年时间把神庙编号分割成1000多块,上移200米,在新址重新拼装。

      1965年,华盛顿白宫举行国际保护组织会议,建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1972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别国家,而且属于整个人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也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它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教科文组织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

      非洲举世无双的宏伟古迹,不仅带来心灵震撼,也提出了历史思索:为何曾经辉煌显赫的古文明,无一例外地衰落了?为何茂密的大森林草原荒芜了?人类该怎样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新兴的大陆

      非洲在拉丁语中意为“阳光灼热”。这片阳光灿烂的大陆,生息着近8亿居民,分属700多个民族和部落。辉煌的远古文明、多彩的民族风情、浩瀚无垠的大漠草原构成非洲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非洲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石油、矿产等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地球宝地。上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相继独立后,努力发展经济,改变殖民统治造成的农业单一经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开始经济改革,民族、-、宗教等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发展较快,多数非洲国家开始走上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

      目前,非洲正在深化经济改革,加快地区经济集团化,以克服国家多、市场小的劣势。非洲已成立了10个区域性组织,建立了区域性经济共同体、关税联盟、自由贸易区等。西非法郎区关税同盟、东非合作组织,北非马格里布经济合作区、地中海沿岸国家自由贸易区等组织,在非洲联合自强、一体化道路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非洲经济多年来保持年均约4%的增长态势,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亮点。去年,非洲的旅游收入达736亿美元,增长10%,为同期全球旅游增长速度的近2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乐观地预言:“不久的将来,国际社会可能再没有援助非洲的机会了。”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这一区域内有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迹,包括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如图)和在菲莱供奉伊希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曾险些因尼罗河水面上涨而被毁,幸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间发起了一场国际救援运动,才使得这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蒂姆加德 蒂姆加德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奥雷斯山区北麓,是一座拥有完善规划的典型罗马城市遗迹。是公元一百年古罗马图拉真王朝时建立的一系列军事哨所之一。遗址包含图拉真大帝的凯旋门以及容纳三千五百人的半圆形剧场、大大小小的公共浴池和图书馆等。是古罗马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位于摩洛哥,这里曾是北非古国毛里塔尼亚的首都,古城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前哨,有着许多优雅精致的建筑物。该考古遗址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区,在这里挖掘出土过许多重要遗迹和文物。瓦卢比利斯后来曾有一段时期成了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王朝的创立者伊德里斯一世就葬在附近的穆莱伊德里斯。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杰内古城马里的杰内自公元前250年开始有人居住,后来发展成撒哈拉黄金贸易的中心。15世纪到16世纪间杰内成为伊斯兰教义传播的中心。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建筑为适应季节性洪水,建在小丘之上。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巴干达国王们的卡苏比陵巴干达国王们的卡苏比陵,位于乌干达坎帕拉的一座面积有30公顷的小山上。山腰的中心地带是过去巴干达王国的王宫,建成于1882年,1884年以后成为皇家墓地。卡苏比陵是最原始材料建筑的典范,主要由树木、稻草、芦杆、篱笆条等材料建成。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苏库尔文化景观 尼日利亚的苏库尔文化景观包括建在小山上的俯瞰下方村庄的酋长宫殿,平坦的场地和神圣的图腾以及一片开阔的铁器工业的遗迹,这一地区工业一度非常繁荣。这一景观体现了这个社会的原貌,反映了它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毛里塔尼亚的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建造于十一和十二世纪,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服务于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人们出色地保存了十二到十六世纪所建的城镇。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贡德尔地区的法西尔盖比城堡及古建筑 法西尔盖比要塞城在16、17世纪曾是埃塞俄比亚皇帝法西利达斯及其继任者们的宫殿所在地。该城由900米长的城墙环绕,城内有宫殿、教堂、修道院和与众不同的公共建筑和私人房屋,从这些建筑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印度和阿拉伯风格影响的痕迹,后来,耶稣会会士把巴罗克式的艺术风格带入了贡德尔,改变了它原有的风貌。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杰姆的圆形竞技场 该遗址位于突尼斯,这座古竞技场建于公元二三○至二三八年,是北非最大的竞技场遗址,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竞技场中名列第三、保存得最好的古罗马竞技场。该竞技场坐落在一个叫杰姆的小村子里,造型宏伟壮观,可容纳观众约三万五千人。
    走近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和松戈·马拉遗址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和松戈·马拉遗址位于坦桑尼亚林迪地区的基尔瓦·基斯瓦尼岛和松戈岛。这里保存着两个被早期欧洲探险家所称颂的伟大的东非港口的遗址。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基尔瓦商人从事黄金、白银、珍珠、香水、阿拉伯陶器、波斯土陶以及中国瓷器的贸易,许多印度洋上的贸易是由他们经手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