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鼓楼后身豆腐池胡同十五号,有一两进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院子南北长不足三十米,东西宽仅十二米。院子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靠东墙有一棵枣树;后院有北房四间,房屋形式全是北京最普通的硬山合瓦顶小房。
1918年6月,杨昌济(怀中)先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京,便住在这里,当时院门上挂有“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显示房主人是上流社会的书香门第。里院北房住家属,外院北房是杨先生和女儿开慧的住房,南房为两明一暗,两明间为会客室,靠门道的一间作为临时来客人住宿用。
杨昌济先生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1913-1918)的伦理学教师,是一位进步学者,也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最敬佩的老师,他对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影响也最大。当时他对年轻的毛泽东和蔡和森非常器重,他常对人讲,“毛、蔡将来必然是中国的栋梁”。
杨昌济先生来北京后,曾写信给毛泽东,要他也到北京来深造。1918年8月19日下午,毛泽东为了领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北京,他和蔡和森二人就暂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居住分散,不便展开活动,便在当时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三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