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图片 >> 老照片图库 >> 正文
当年的新华社(组图)
老画中的风土人情
马褂长袍孙传芳
维吾尔族朋友婚礼全过程
尘封百年的世博会上的中
民国时期各地街市、风俗
战火硝烟中的选美活动(
惊爆:一百年前美国风情
“吹牛”的胡宗南
毛泽东留给世界的笑容(
最新热门    
 
忠烈之后安庆凭吊先祖

时间:2009-7-16 18:20:17  来源:本站原创

  (安庆城西,纪念西夏余荫、党项后裔余阙之大观亭。《史》载:“阙既死,陈友谅义之,以金赎其尸,具棺敛葬于安庆西门外。太祖复为阙立庙于忠节坊,命有司至祭焉。”刘伯温当年过余阙庙,作《沁园春》哀之,词云:“士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奸贪,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明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余阙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忠烈之后安庆凭吊先祖 愿捐资助修大观亭

《皖江晚报》:元末,安庆守臣余阙与红巾军交战七年多,最终城破,自刎尽忠,史学家誉其为“安庆之魂”。如今,余阙后人遍布江淮之间。5月23日,来自肥西县、合肥市的20位余姓族人,赶赴安庆市大观亭,凭吊先祖余阙。欣闻安庆市计划恢复大观亭旧址景观风貌,复建忠臣庙、正气楼、感恩亭、余阙墓等,为首者余成育先生当即表示,作为一代忠臣之后,余氏4万多族人愿意捐资助修。

元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初七,天完红巾军陈友谅、赵普胜等汇集诸部环攻安庆城池,镇守安庆的淮西宣慰副使余阙率军阻击不力,身受重创十余处。面对天完红巾军重重包围,回望城内火光四起,后营不存,余阙知大势已尽,挥剑自刎,沉尸于城西清水塘。陈友谅攻占安庆后,深感其义,厚葬余阙于正观门外。23年后的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朱元璋谕知“表其墓”,遂在其葬地建墓立碑。后东西又建李宗可(余阙侄女婿)、马卒墓及烈夫人祠等,余忠宣公墓自此形成规模。

明嘉靖年间安庆知府陆钶为纪念余阙,在该处建大观亭。原本凭吊先烈之地,后来渐成为安庆胜景之一的“大观远眺”。安庆今有“大观区”,其名盖源于此。

清末民初,大观亭景区是“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称为“省会绝妙江山”。但这种灿烂只持续了70年,1938年安庆沦陷,高高在上的大观亭,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大观亭景区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些残墙断垣。

据史料载,余阙,祖籍甘肃武威,后随父任官居庐州。(任祥斌)

余阙后人来宜寻根重修余阙墓

《安庆晚报》:5月23日上午,元末忠烈余阙的第23代孙———合肥余先生率近20名余氏家族成员到安庆寻根问祖。

当日上午,余先生一行来到迎江寺寻找余阙墓碑并前往大观亭旧址,文史专家张健初陪同并介绍了余阙的有关情况。据了解,元末时身为淮南行省左丞的余阙守安庆。1358年7月,红巾军陈友谅围攻安庆城,余阙率军奋战,城陷后自刎,夫人及侧室等投井殉国。陈友谅将余阙厚葬。后来朱元璋命人为余阙建墓立碑。明嘉靖四年,安庆知府陆珂为缅怀余阙筑大观亭。

余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余阙后人遍布各地,共有4万多人,此行是为寻根问祖,续修家谱,而且有意捐资重修余阙墓。(任祥斌 闫树泉)

(二世祖豳国谥忠宣阙公像,取自清修甘肃武威余氏宗谱)

(曾经的余阙墓。在今大观亭小学内,具体位置不详)

(太平天国战乱前的大观亭。选自《大观亭志》)

(解放初期被毁一空的大观亭)

(安庆城西,亟待修复的大观亭遗址)

附:米粒儿王《西夏黑水城》

额济纳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下来的西夏语地名,意思是黑水,黑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

西夏文明同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一样充满神秘色彩,传说中曾作过西夏都城的黑水城于是便成了西夏文明的标本。

西夏是北时期党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北魏时期的统治者同姓拓跋。

西夏文明被成吉思汗大军所灭——屠城、灭顶……

但这座城市本身在元朝的时候仍鼎盛一时。

明朝以后,古城被大漠风沙掩埋直到二十世纪初被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发现。

黑水城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被西方强盗偷走了)。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

城市消失了,可是街道仍清晰可辨,人去楼空了,埋在沙砾之下的人证(白骨)物证(瓷片、钱币)好像在暗示你什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