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图片 >> 老照片图库 >> 正文
民国老北京的豆腐作坊
民国享受全聚德烤鸭全过
民国奇观:扛着麻袋发工
走进30年代的麻风村
民国行政院长的正牌小三
民国种马人工取精全过程
民国城管治理下的街头小
民国成都丧葬全过程
民国乡镇儿童的幸福生活
民国时期的护士
最新热门    
 
走进民国时期的救助站

时间:2010-4-20 14:42:48  来源:ilishi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伴随新政权诞生,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转变,慈善组织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的公益组织,凭借其社会救济的功能,对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近代上海这个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慈善组织充分利用了城市工商经济发展所带来有利条件,为社会慈善救济的展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国时期是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此时,西方近代慈善理念传入,使这一时期既延续了传统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又注入了新的、近代化的救助机制.这不仅体现在政府在救济立法、救济机构建制方面的努力,而且还体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新型的救济团体;积极的、注重被救济者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生存的救济方式被时人关注。这些新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慈善救助由传统的私人乐善好施发展到全社会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

    

    民国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当时人口流动大多是被动的,显示出极其浓厚的逃荒求生色彩,对流动人口的救助在当时是急迫而必需的。这一时期对流动人口的救助在方式上不仅表现为传统的发放赈款赈粮,搭建棚户,建立收容所,资助遣返等等遇灾治标,临灾救急的消极救济方式,而且还表现为立足于被救济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积极救济方式,如教育救济、失业救济、移民垦荒以及以工代赈等。从这些救济措施来看,其中既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救济理念,同时也存在着针对救济流动人口的立法缺失等问题。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