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6年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朝鲜给与日本贸易特权并互相承认为自主独立的国家。 此条约在朝鲜造成了保守党与维新派的斗争。保守党想维持“事大交小”传统的外交方式,维新派想因此脱离与大清帝国[注: 《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系列将是一款宏伟的、如史诗般的网络游戏。这款游戏将以任务的方式带领玩家全方位领略大清帝国 260 年的风云史,]的册封关系,与西方国家结交来发展朝鲜。但大清帝国仍然控制着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员与贵族。因王妃闵氏一族与李昰应不睦,李昰应遂唆使兵变,焚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清廷亦派兵朝鲜。

1884年,中法战争正酣,日本见清朝忙于应付法国,驻朝清军兵力大减,决定寻衅以图朝鲜,密令其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策划朝鲜维新派开化党人发动政变。竹添进一郎对金玉均、洪英植等开化党首鼓动“中法开战,清国将亡,贵国有志于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机……”,还主动帮开化党制定政变计划。WWw.LsQN.Cn12月4日洪英植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在王宫放火,引日军入宫。在朝鲜大臣奔向清军军营,“匍匐辕门,抚告哀衷”请求援助下,袁世凯率领二千名清军进入汉城,击败日军后攻入王宫,救出朝鲜国王李熙。李熙获救后立即下令将擒获的洪英植等七人处死,并追捕朴永孝等人。

事件过后,1885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于是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这样便使日本在朝军队陷于孤立,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也会自动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日本政府立即设立
[1] [2] [3] 下一页